笔墨纸砚涵养文化气质,激发创新活力 书香画韵润宣城
原标题:笔墨纸砚涵养文化气质,激发创新活力
书香画韵润宣城(解码·城市味道)
人民日报记者 游 仪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2日 第 12 版)
安徽省宣城市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笔墨纸砚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大众的纽带,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共同涵养着城市的文化气质。
宣城人家,总有一方笔墨纸砚的天地,闲暇时挥毫几笔,花鸟山水细细勾勒。漫步安徽宣城街头,这边是繁华热闹的商厦,那头是文房四宝的商铺,不同风光,各自安然。
多年来,笔墨纸砚涵养着宣城人的书画气质,一批批非遗传承人、文创团队以及书画爱好者,承上启下、开拓创新,让这座书画之城迸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传承人
将承载传统文化的技艺世代传下去
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经过108道工序千锤百炼,就成了宣纸。
纸浆池边,紧握竹帘,向上抬起,入池轻晃。浆水流经竹帘发出哗啦响声,细碎的纸浆在竹帘上沉淀凝结,在周东红的手中,一张薄纸已然成形。今年54岁的他,已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泾县宣纸厂工作了36年,捞了1000多万张宣纸。
捞纸动作看似简单,可每捞一张纸,纸槽中的纸浆浓度都在降低。越往后捞,唯有下水深,动作慢,纸浆才能充分停留,保证每张宣纸重量一致。其中的微妙变化,全凭手的记忆。
周东红的双手长期泡在水中,天热易脱皮,天凉会冻伤。固然辛苦,他却始终坚持。“做了这么多年宣纸,对这门传统工艺有感情。”他坦言,以后想带出更多的年轻人,让这门传统技艺流传下去。
邢春荣是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日里尤其喜爱书法绘画,多年制纸生涯让他从书画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邢春荣觉得,在自制的宣纸上挥毫,别有一番滋味,“画山水的宣纸得润墨性好,才能画出云雾缭绕的效果。棉料类的宣纸适合写书法,不容易跑墨。”
“一方砚台看似普通,却集诗、书、画、印、雕刻、文字于一体。”宣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太海说。宣砚的特点是黑亮如漆、研之无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他认为,制砚的关键在于设计与雕刻,从亭台楼阁到虫鱼鸟兽,均可精雕;从诗词歌赋到格言警句,亦可细琢。
在黄太海看来,砚台这种小众的文具,将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正逐渐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在宣城,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墙上都挂着几幅字画,书房里总能见着笔墨纸砚,这都是文化呀。”他感慨地说,文房四宝的“流行”,支撑着他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书画爱好者
笔墨纸砚潜移默化间融入生活
提笔、蘸墨,掭笔、挥毫,“艺无涯”3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朱永龙放下笔,呷一口茶,叹了口气:“老咯。”
今年82岁的朱永龙,是宣城泾县黄田村人。他打小就喜欢笔墨纸砚,尤其对书法感兴趣。“小时候逮着机会就在旧报纸上练字,后来我专门腾出个房间放置文房四宝,一有时间就练习。”朱永龙家中挂着许多书法作品,从对联到格言全是他自己写的,提起这些,老爷子流露出一丝得意。
写了几十年书法,在老朱看来,书画已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心情好时要写,直抒胸臆;心烦意乱时也要写,沉心静气。”朱永龙的家中,光宣笔就有十几种,宣纸更是收藏了厚厚一摞。
一样喜爱书画的还有市民沈行。“我七八岁时就帮祖父磨墨,祖父写字我在一旁看,觉得很有趣。直到他解释了字的含义,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沈行说,祖父已去世多年,但祖父写字画画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在他的家庭,从祖父到父亲,再到女儿,一家人都能书善画。
如今,宣城有不少与笔墨纸砚相关的文化地标:宣纸文化园、胡开文墨厂、宣砚小镇、宣笔厂……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这些地方依旧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亲手做一张宣纸;体验雕刻砚台的乐趣;平日里练字、画画……可以说,笔墨纸砚潜移默化间融入寻常百姓家。
宣城市宣州区文艺创作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黄朝江介绍,“过去写字、绘画的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有不少小孩和年轻人主动来学习。加上近年来‘书法进课堂’活动的普及,宣城的书画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文创设计师
创新开发让文房四宝迸发新活力
2004年开始,宣城每两年举办一次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将文房四宝与书画表演、文化旅游相结合。2019年,宣纸文化园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其中研学游和亲子游为6.5万人次。文旅融合极大提升了宣城市民的艺术兴趣和欣赏能力。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大众的纽带,那么文创产品的开发,则使之迸发出新的活力。
宣纸书灯古朴雅致,“一日一诗”别出心裁……宣纸文化园里,陈列着不少精美的文创产品,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文创团队开发。
“如何使阳春白雪的文房四宝更接地气,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8岁的团队成员李勇认为,传统宣纸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创新角度大多是在尺寸、厚度上的个性化定制,“结合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游,我们正深度挖掘笔墨纸砚的元素,开发各种创意产品,将其从书画家的案头带去千家万户。”
“一日一诗”的创意就来源于他。小小木盒中,缩小版的笔墨纸砚依次排列,随盒附赠一首小诗,随时可临摹练习。“过去的文房四宝不便携带,我们结合‘书法进课堂’设计出这个产品,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李勇介绍。
2017年以来,该团队与南京艺术学院、深圳书城、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了80多款文创产品,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此外,团队还开发了用宣纸打印的摄影用纸与邮票用纸,受到欢迎。
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宣纸文创“触网”,成为网红产品。泾县丁家桥镇就在全国设有200多个销售网点,全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目前,泾县已有宣纸、书画纸及纸加工企业和个体户500余家。2019年年产宣纸约650吨,年产书画纸9000余吨,年产加工艺术类产品2500余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60%,直接和间接从事宣纸产业的员工达3万余人,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