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内涵和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连载(13)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内涵和特征
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编者按:2020年8月下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色。人民网理论频道节选其中篇章连载,以飨读者。
党的十九大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宏观展望和总体描绘,内涵深刻、意蕴丰富,具有鲜明的全面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特征。
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全面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鲜明标志。
“富强”,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时代的永恒主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富强”即富足与强盛的统一,民富与国强的统一。富不易,强更难;富而不强,不是富强。中国是一个大国,又富又强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富”与“国强”更应协调发展,“国强民穷”是站不住脚的。“富强”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综合国力概念,是硬实力强与软实力强的统一,是强国、强军、强民的统一;“富强”是一个过程,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地域发展很不平衡,这决定了各个地区不可能同步实现富强,也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同等富强;“富强”是相对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展望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将大幅跃升,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民主”,就其实质来说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主”,最重要的是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包括政治制度、体制机制、程序规范及其运行方面的成熟与完善,包括保证人民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保证既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展望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成熟定型并将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
“文明”,一般是指一个社会展现出的综合文化形象,包括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社会秩序、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进步状态的显著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国民素质显著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
“和谐”,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望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
“美丽”,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展望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一脉相承,其目标是造福人民,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目标追求上,强调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在评价标准上,强调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美好生活作为检验现代化成效的根本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是对物的现代化的否定,而是建立在物的现代化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强调不能以物质丰腴、精神贫困为代价,强调要避免重蹈一些国家和地区以资本为中心进而导致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衰落的覆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在发展成果、财富分配上的体现。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这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难以完全避免但终将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坚定承诺,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发展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无法绕开的,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收获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成果。
中国有5000多年绵延不衰的中华文明,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有14亿的超大人口规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模仿他人、依附他人,更不可能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必须走自主发展、自力更生之路。
对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坚持了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之路,才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全体人民总体小康,第一次通过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赶超。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在当代中国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创举。中国以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既没有与人类文明“脱钩”,又没有模仿依附他人;既选择融入国际社会,又没有滑向“西方轨道”;既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没有失去自主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立足点。
四、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走侵略、殖民、扩张的西方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成功开辟了“强而不霸”的大国复兴之路。
“不称霸”作为中国的政策主张,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浸染,源于对民族苦难历史的深刻记忆,源于对西方“好战必亡”“霸极必衰”定律的深刻认知,源于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谙国强必霸、霸极必衰以及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辩证法,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代开创丝绸之路是为了东西方交流互鉴、共享发展,今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是为了交流合作、共促繁荣。
但也要看到,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甚嚣尘上。有人认为,自地理大发现以来500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部国强必霸的历史,16世纪是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是“海上马车夫”荷兰,18、19世纪是英法争霸、成就“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日本相继崛起、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来,20世纪是美苏争霸。这些国家强大后无一例外都走上了霸权主义这条不归路。中国没有重复昔日大国崛起的老路,而是以和平方式崛起,崛起后依然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中国不是国际秩序的挑战者、破坏者,也不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旁观者、局外人,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同时也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诠释着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明确宣示,是中国为筹划世界发展蓝图而提出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思路、中国方案。
一个强大的中国不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而是维系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和平崛起,既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也改写了大国崛起后称王称霸的历史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昭示世界,大国崛起并非只有靠战争起家、掠夺致富、霸权扩张这一条路,以和平的方式发展,以文明的姿态崛起,将是未来世界的优先选项。中国的复兴,意味着“国强必霸”陈旧逻辑的没落,意味着“强而不霸”的发展逻辑将上升为新的时代主轴。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绝非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拓展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境界和新要求。它是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集合体;又是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的集合体;也是创新型国家、法治国家和学习大国、负责任大国、和平大国的集合体;还是智慧社会、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学习型社会的集合体,具有十分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注:本文系该书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相关新闻
- 2021-01-19坚持“共抓”促长江流域绿色发展
- 2021-01-19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创新能力
- 2021-01-19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人民观点)——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⑤
- 2021-01-19金观平:壮大未来发展的底气和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