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林伯渠是我们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邓小平评价他是“彻底的革命派”。他对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林伯渠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端端正正地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名章,作为时刻警醒自己的座右铭。林伯渠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并以此教育家人。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家风严明,堪称全党楷模。
不让子女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
在日常生活中,林伯渠一贯公私分明,对子女的教育也尤其注意这一点,坚决反对搞特殊照顾。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高干子弟不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不搞特殊化,这是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林伯渠的子女及多位亲属在延安学习或工作,他从不动用手中权力给他们以照顾。相反,林伯渠十分注意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要求他们建立“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
战争时期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林伯渠的孩子们和其他人一样,总是感到吃不饱,有时甚至饿得直哭。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就向林伯渠建议说,小灶伙食相对好一些,孩子们小,正在长身体急需营养,可以让孩子们吃小灶。林伯渠马上严词拒绝道:“这是违反制度的,不能因为他们是我的孩子就给予特殊照顾,其他学生和战士能吃大灶,他们就可以吃。”他还特地嘱咐秘书和警卫员,坚决不允许孩子们享受特权。
1946年秋,组织上决定让林伯渠的女儿林利去东北工作,林伯渠立即表示赞同,并特别叮咛道:“去东北后,你切不可要求组织上让你和我通电报。”女儿听后十分不解,当时战火纷飞,亲人又处在不同的战场上,彼此挂念,电报是唯一的沟通手段,为什么父亲要禁止呢?原来,当时正值战争的关键时期,林伯渠深知电台资源是为解放战争服务的工具,绝不能因为一己私情而不顾大局,这是违反原则搞特殊化的表现。就这样,父女二人分别后就一直音信全无,再次见面已是多年之后。
培养子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林伯渠多次跋山涉水到各县进行调查研究,每次从西安或重庆回来,都要拄根棍子,到住处附近的窑洞挨个走走,与人民群众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身体衰弱,仍然力疾从公,走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体察人民的疾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不仅自己如此,林伯渠还特别注重从小事出发,耐心地教导、启发子女,培养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1938年2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林伯渠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女儿林利。父女一别多年,有很多知心话要谈,可是简单询问了家乡近况后,林伯渠却问道:“你知道米多少钱一斤?盐多少钱一斤?布多少钱一尺吗?”听到这个问题,女儿一时语塞。她本以为父亲会给她讲一些革命的大道理,没想到父亲会问起“柴米油盐”这种家务事来。看到女儿的疑惑,林伯渠语重心长地说:“这些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事,关心人民,就不能不关心这些事。”林利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问题的深意。多年后,林利回忆起这一次会面依然记忆犹新,她后来说:“父亲同我说的这些话,实际上是给我上了第一堂政治课。”
林伯渠还要求子女能够真正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1942年,林伯渠的幼子林用三还不到3岁,林伯渠就把他送往农村,目的是让他了解农民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从小培养他对农民的感情。1956年,林用三初中毕业后,林伯渠要求他从干部子弟学校考到其他中学,过走读生活,与普通市民的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
当时林用三到了新的学校,同学们不再是父亲同事的孩子,也没有自己大院里的玩伴儿,他一时间没了朋友,感觉十分孤独,但也不愿意主动和其他同学接触。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在一次团组织生活会上,有人就给林用三提了一条意见,说他对同班同学“敬而远之”。林用三对这个意见感到有些委屈,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向他诉苦。没想到,林伯渠不但没有支持他,反而教育说:“这意见提得好,说明你还没有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林用三很不服气,争辩道:“他们不和我接近,我干吗要和他们接近呢?”听到儿子这样说,林伯渠有些生气,用责备的口气说:“我看你还是只爱和干部子弟交朋友,不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他们当然不喜欢你,这就是脱离群众。你应该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应该向他们好的地方学习。”林用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父亲作了检查,开始主动与同学交往,到同学家做客,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后来,这成为他的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他总是会主动走近群众,与他们成为朋友。
要求子女脚踏实地
和所有父亲一样,林伯渠也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疼爱不是娇纵,而是对他们更加严格的要求。他告诉孩子们,“革命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依靠父兄,贪图舒服,就谈不上革命”。 20世纪30年代初,林伯渠因为革命需要,远赴莫斯科工作。那时家中孩子尚小,但他仍不忘磨砺他们,他来信要求子女尽早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他让长子、次女去做工,帮助母亲养家;连最小的孩子也要学着做手工,掌握一技之长。
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林用三当时正在干部子弟学校读小学,他的同学们都说:“真的要转移了,爸爸会来接我的。”尽管他知道,爸爸为了和人民在一起,决定留守,让家人随大部队转移。但是他依然渴望这时候能够见到自己的爸爸,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也好。他曾独自一人站在山坡上,用含泪的双眼望着通往延安的大路……终于他等来了父亲的消息,爸爸并没有来接自己,而是让警卫员送来一些边区币,并转告他,要听老师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话,希望他争当转移中的行军模范。7岁的林用三谨记父亲的嘱咐,硬是用双脚走完了2000多公里的路程。在行军途中,他还参加了儿童团,被评为行军模范。第二年,父子重逢,林伯渠高兴地说:“你长大了,懂事多了!”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他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担心在全国胜利的气氛中,孩子们会漠视艰苦朴素的作风,停止奋斗。据孩子们回忆,虽然工作繁忙,林伯渠依然坚持抽时间召集儿女开家庭会议。每次家庭会议上,他都会给他们讲授马列主义理论,经常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希望他们能够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抵制诱惑。讲课之余,林伯渠还会与每个孩子谈心,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针对他们每人的特点提醒应注意的问题。他还经常教育子女要谨慎交友,朋友间交往要健康向上,不要在吹吹捧捧的气氛中忘乎所以,丧失革命进取心。
林伯渠对子女的严格还体现在他对子女工作和学习的严格要求上。因为担心孩子们抱有“自来红”思想,林伯渠总怕他们工作上有所懈怠。林利在中央编译局工作期间,林伯渠曾向该单位领导嘱托道:“请你们管教她,要严格要求她。”1959年,林用三准备上大学,林伯渠非常关心他的专业选择。得知林用三准备学航空时,林伯渠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中国革命进行了那么多年,才取得胜利,建设好这样的国家也绝不是容易的事。我只希望你能学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脚踏实地地做些工作,为国家建设出力。”
在林伯渠的严格教育下,他的子女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子林用三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等职。其女林利曾留学苏联,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子女们都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你们做什么都要靠自己奋斗。”
相关新闻
- 2021-01-12青平: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
- 2021-01-12经济大家谈 | “十四五”时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 2021-01-12新发展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四大着力点
- 2021-01-12燃!2021全军开训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