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甘肃非遗数字化焕“新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它

21-01-11 20:0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强励耘

中新社兰州1月9日电 (丁思 闫姣)“要把非遗的活态性、生态性、渐变性、传承性等特征存储下来,不是录音、图片、录像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编码再解码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变成可以共享、再生的数字形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研究员魏学宏9日表示,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要尊重和保护非遗的原始形态,更要使其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艺术汇集融合的重镇,也有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美名。

截至2020年5月,甘肃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共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有68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花儿(民歌)、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尔3个项目。全省已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68名、省级617名。

“这些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了甘肃传统文学、音乐、美术等各个门类,承载着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构成了甘肃文化特有的魅力。”魏学宏说,做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就要建设甘肃非遗的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最大限度避免因传承人离世、缺乏而导致的断代风险,有利于地方非遗文化共享和传播推广。

2016年,甘肃启动非遗数字化工程,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数字化技术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2020年,甘肃省文旅厅与腾讯云合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致力于建立甘肃省非遗标准目录,建构统一的非遗数字化管理展示平台。

甘肃非遗共包括16类,品种丰富。魏学宏建议,构建数字博物馆是做好非遗特色资源建设的新形式,通过互联网为受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还可以运用3D技术展示非遗项目,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实现文化资源的多元应用和再生。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副研究员巨虹说,要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资源,通过“直播+非遗”的新媒体形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深入融合,让传统成为时尚,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有兴趣,让他们爱上“非遗”,最终加入保护、传承、弘扬非遗的队伍。(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春运故事:归途的车站,有温情、爱情,还有坚守 春运故事:归途的车站,有温情、爱情,还有坚守
  • 2020年甘肃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2.4万余起 2020年甘肃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2.4万余起
  • 征集令!甘肃“‘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活动就等你来 征集令!甘肃“‘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活动就等你来
  • 临夏州:冰雪运动乐寒假 临夏州:冰雪运动乐寒假
  • 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须注意这十点 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须注意这十点
  • 兰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检查 兰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检查
  • 兰州公交集团:所有公交车辆落实早晚高峰前“一日两消毒”制度 兰州公交集团:所有公交车辆落实早晚高峰前“一日两消毒”制度
  • 甘肃省又有冷空气来啦寒冷大戏继续上演 甘肃省又有冷空气来啦寒冷大戏继续上演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春运故事:归途的车站,有温情、爱情,
2   2020年甘肃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2.4万
3   征集令!甘肃“‘100系列’献礼建党百
4   关于做好甘肃文明形象大使“陇小飞”及
5   萌萌哒!獭兔养殖助力群众脱贫
6   康县碾坝镇:五大举措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7   甘州区上秦镇:有事好商量 群策群力促
8   宕昌:草食畜牧走对路 “牛羊欢叫”奔
9   民乐“政策红包”持续释放企业减负“红
10   临泽鸭暖镇:土地“活”起来,农民“富
11   康县:冬季食用菌生产不打烊
12   武都:打好兜底保障“组合拳”确保困难
13   漳县:小小红黑榜“晒”出文明新乡风
14   民乐:搬迁群众翘首以盼奔向新生活
15   漳县:韭菜飘香富农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