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 实现“绿色梦想”
原标题:中经评论: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 实现“绿色梦想”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从污染向绿色转型,与过去的行为习惯、发展模式作斗争,这不仅考验人们的观念与决心,更考验我们实现绿色发展的智慧与能力。纵然“道阻且长”,但应坚信“行则将至”。在绿色转型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
生态治理,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最近一段时间,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的之一。从去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
所谓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人为移除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而碳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应当看到,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回看那些既往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都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一步步成为现实。近年来,我国着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空气和水质优化,推进碳市场建设和增加森林碳汇。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一年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地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不断延展,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如今,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不少地方正逐渐“把城市融入大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云端”种树、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垃圾分类、在购车时选择新能源车型……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点滴之处改善着身边的环境。
当然,碳中和不是简单地伸一伸手就能触及的。很多发达国家实现碳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向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作出努力;同时,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为了实现愿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不论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还是“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都是为了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从源头倒逼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绿色梦想”。
目前,各方已积极行动起来。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工信部将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并制定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国资委要求央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从污染向绿色转型,与过去的行为习惯、发展模式作斗争,这不仅考验人们的观念与决心,更考验我们实现绿色发展的智慧与能力。纵然“道阻且长”,但应坚信“行则将至”。在绿色转型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