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云南迪庆: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20-12-11 16:19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姗

  云南迪庆: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迪庆高原。地处高寒冷凉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度成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迪庆把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作为强化造血功能的抓手,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2018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在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维西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迪庆实现整州脱贫。雪域高原发生了沧桑巨变,继续走在以生态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

  一个被黑土陶改变的村庄

  香格里拉市西北,沿214国道滇藏公路前往金沙江畔奔子栏的半路上,不时可见公路边餐馆门前写着“尼西黑陶”“尼西鸡”的醒目招牌。

  12月6日,尼西乡境内高山上国道边的一家“列主藏家乐土锅鸡”餐馆里,有一个专门陈列尼西黑陶的房间,纯黑色的土陶别具一格。年轻的老板娘格茸卓玛介绍:“这些尼西黑陶都是我们汤堆的传统手工艺品,都是我丈夫提布亲手做的,他向爷爷学的手艺。”

  格茸卓玛的家就在山坡下的一个藏族村寨——尼西乡汤满村汤堆片区。黑陶使这个小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又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迪庆高原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进传统藏族民居错落有致的汤堆村,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是家里的第七代传人。制作黑陶有九道工序,身材高大的当珍批初在作坊里打磨土陶时,像绣花一样细心。

  当珍批初的作坊既是生产车间也是黑陶制作游客体验区。“我们村主要是靠黑陶脱贫致富的。”他介绍,过去,村里靠做黑陶换粮食。这些年来,村里旅游和买黑陶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一年做黑陶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5年前,当珍批初成立尼西黑陶公司,教了50多个徒弟,带动村民做黑陶。现在全村163户中有94户做黑陶,黑陶给全村创收500多万元。

  为保护传承尼西黑陶制作工艺,两年前,当珍批初在政府扶持下,筹资700多万元修建了藏族黑陶保护传习中心,有黑陶展览馆、生产车间和游客体验作坊。黑陶展览馆里展示了3大类38种黑陶陶器及制作工艺。“尼西黑陶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我们藏族文化。在这里展示,既是宣传,也是为了传承,让几百年后的人们都能知道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用途。”当珍批初说。

  一片被生态产业改变的土地

  尼西乡不仅黑陶出名,传统养殖的尼西鸡也被列入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名录。过去只是农家零散养殖,近几年为推动产业脱贫,香格里拉市成立森吉尼达生物资源开发公司,投资1600万元在尼西乡发展尼西鸡养殖产业。

  在尼西乡新阳村枪朵村小组一带峡谷中,一排排鸡舍布满山坡,一群群乌黑个小的尼西鸡在怡然自得地啄食。“这里的基地培养尼西鸡种鸡和鸡蛋,公司带动全州2000户农户养殖尼西鸡,其中贫困户1500户,公司免费发放鸡苗给贫困户,非贫困户政府每只补助10元,半年后由公司收购,70元1只,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公司生产部经理吾宗卓玛说。

  像尼西鸡产业这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基地,在迪庆高原还有很多。这不仅改变了当地产业结构,还带动了许多藏族群众脱贫致富,改善了生态环境。

  攀上迪庆高原的第一个坝子,就是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虽然有美丽的草原,但因为是高寒冷凉地区,这里的藏族村民过去只能种玉米和马铃薯,收入少,长期难以脱贫。2014年,小中甸镇联合村开细村小组村民陈建华和七里卓玛夫妇种玛卡失败。后来,在昆明市农科院研究员李容波的帮助下,他们试种藜麦成功,随后成立合作社和公司,发放种子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户种植藜麦。如今已在迪庆各地带动600多户农户种植1万亩,成为云南规模最大的藜麦种植企业。

  12月7日,寒风中飘着雪花。走进开细村,看到了陈建华公司新建成投产的藜麦脱皮分拣色选生产线。公司的生产线投资300多万元,一半资金由政府扶持,每天可加工8吨藜麦。“以前要到外州市加工,现在在村里就可以加工了。去年公司收入300多万元,农户种植藜麦每亩收入2400元到3600元。”陈建华感叹。

  迪庆高原盛产藏药,小中甸镇和平村10年前引进忠浩野生种植公司种植中药材,如今已有825亩基地。在插着各种药材名称指示牌的种植基地里,和平村党总支书记扎西次里向记者逐一介绍。基地有30多个品种,以秦艽、当归为主,藏药就有五六个品种。基地还带动了400多户村民种植1000多亩中药材。“我们村先后引进、培育7家企业,推广牦牛、中药材、藜麦、藏香猪等特色产业,建立7个产业种植养殖基地,通过流转土地、组织务工实现了群众增收。”扎西次里说。

  一群被公司改变的藏族乡亲

  一个个种植养殖公司在迪庆高原落户生长,许多藏族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这不仅给他们增加了稳定收入,还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12月6日18时,尼西乡新阳村枪朵村小组贫困户八斤下班回到家里,和妻子一起给尼西鸡喂食。他的家因病致贫,后来他在尼西鸡养殖基地打工两年多,月工资4500元,家里还养殖了由公司免费发放的鸡苗。去年养了400多只,收入两万多元。“我现在一年工资7万元,卖鸡和酥油3万多元,盖新房的贷款也有希望能还清了!”八斤指指前两年新盖的藏式新房说。

  在小中甸镇和平村降给村小组药材种植基地里,贫困户娜木正在和一群女村民一起采收药材秦艽。她抬起晒得通红的脸告诉记者:“家里有8亩地10年前就流转给公司,600元一亩,一年4800元。我来公司基地打工七八年,每天90元,有这些收入,才把家里两个孩子供上大学,现在孩子大学毕业都在香格里拉城里工作。”

  “我们村上大学的娃娃很多。这几年租土地、到基地打工、家里再种点药材,收入比原来种洋芋多好几倍,现在日子好过了,上大学的人都数不过来了!”年轻的女村民星母插话说。夕阳的余辉洒在她身上,她正麻利地把大家采收的一筐筐秦艽装上自己的拖拉机,开着拖拉机向公司仓库驶去。

  据了解,小中甸镇扶持8个龙头企业、3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全镇生态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贫困农户户均实现增收4000余元;累计土地流转超过10000余亩、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8000余人,户均纯收入实现增收10000元。

  近年来,迪庆州着力发展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等七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全州扶贫龙头企业共69个,吸纳劳动力3035人。迪庆高原上的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特色产业,带动藏族乡亲们脱了贫,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本报记者 张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会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会
  • 【飞阅甘肃】苇黄时节 张掖万亩芦苇开镰收割 【飞阅甘肃】苇黄时节 张掖万亩芦苇开镰收割
  • 兰州:一次漫长曲折且暖心的失物找寻 兰州:一次漫长曲折且暖心的失物找寻
  • 甘肃肃南:G213线东山隧道掘进正酣 甘肃肃南:G213线东山隧道掘进正酣
  • 劲刮“丝路风” 掀起“敦煌热”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16日起连演三场 劲刮“丝路风” 掀起“敦煌热”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16日起连演三场
  • 图解|甘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看看省委书记怎么说   图解|甘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看看省委书记怎么说
  • 漫路村:凯博带动奔小康 漫路村:凯博带动奔小康
  • 临夏县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人正在制作砖雕作品 临夏县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人正在制作砖雕作品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现场观摩在兰州新区
2   兰州:1-10月累计接待游客4088.7万人次
3   甘肃省法院发布全省法院第三批优化营商
4   兰州刑警吴军荣膺“全国百佳刑警”称号
5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
6   【飞阅甘肃】苇黄时节 张掖万亩芦苇开
7   兰州:一次漫长曲折且暖心的失物找寻
8   甘肃肃南:G213线东山隧道掘进正酣
9   兰州轨道交通的“保健医生”
10   石永耀:城乡公交的“硬核”司机
11   张杜娟:家政行业的“高学历”翘楚
12   兰州:交通安全“一盔一带”进乡村
13   兰州安宁区首个智慧书屋启用
14   兰州西固区先锋路三姓庄社区:“微服务
15   养老金存折换成社保卡后老年人适应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