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用精品致敬英雄
文化十分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用精品致敬英雄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将于今年年底与观众见面。受疫情影响,剧组今年8月15日才正式开机拍摄,为保证拍摄进度,2000多人的剧组,兵分五路,同时在北京、河北、黑龙江等五省市进行拍摄,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浴血奋战的史诗篇章。今天的文化十分,继续跟随记者去拍摄现场探营。
面对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在战场的邱少云,是《跨过鸭绿江》必须呈现的一个英雄人物。演员为了更逼真地还原烈士的壮举,在气温零下的户外已经趴了整整两天,尽管没有一句台词,甚至动都不能动,他还是坚持用自己的微动作微表情,完成了这次表演。嘴里嚼着一口口枯草,身下冻硬了的土块抓碎了一把又一把,他无声的表演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彭德怀饰演者 丁勇岱:对于这个戏,大家真是不管戏多戏少,我觉得大家都在铆着一股劲儿吧,真是拿出当年抗美援朝那个劲头来铆这个事儿,来做这个事儿,很容易就产生共鸣了。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总导演 董亚春:《上甘岭》重要的突出一个就是坚守,另外一个就是往上送补给,补给线都要有仪式的设计感。
早上刚刚从北京转场到牡丹江,下午总导演董亚春和主创团队就走在第二天准备拍摄上甘岭战役的外景地上。为了真实反映出上甘岭战役的艰苦卓绝,数百人的美术置景团队,已经在这里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密密麻麻的坑道战壕,几乎掏空了半个山头。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制片人 李萧:拍摄期只有100天,对这么大体量的一个电视剧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因为它是写了抗美援朝整个战争的,从决策到最后签订停战协议整个过程。还有就是拍摄难度比较大,战场调动的装备、资源,即使是一般的战争题材也没有这么多、这么丰富。五个组同时在拍,整个时间、容量,包括拍摄难度都是很大的,前所未有。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是70年来首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役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电视剧作品。从中央领导决策、志愿军将领指挥、前线志愿军战士血战等多个维度,全面还原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中华民族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大历史抉择。而如何讲好这段历史,也让总导演董亚春带领的创作团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总导演 董亚春:其实很多年以前,我就是特别想做这个题材。这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带来了70年的和平生活、和平的建设环境,意义非常重大。那么我们这场战争是怎么打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在这场战争有什么值得传颂的事情和人物,我们都想在这个作品当中尽可能把它囊括起来,哪怕是几个镜头,哪怕是一场戏,我们都要把它尽可能地体现出来。这个重大的题材,就要遵循历史本来的面目,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讲述这段历史。
由于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较少,很多现有的服装、道具、场景很难满足剧组的需要。为此,剧组专门建造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
电视剧《跨国鸭绿江》美术指导 常明光:历史上没有谁挑战过这种戏。因为跟时间赛跑,基本上没有筹备期,伴随着开机,我们就同步往前抢,就是在拍的过程里边我们在不断地搭建,几乎没有不加班的时候。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这一系列的,火车、火车的内景等等,还有安理会,一共300多个场景,没有一个是拿实景直接用,全是搭和建。
开拍前,剧组已经完成了130多万字的资料梳理和考证,连白宫内总统桌前的一盆花,毛主席起居室中床脚下垫的一块砖,甚至墙线的高度都经过了多次的对比和考证。
电视剧《跨国鸭绿江》美术指导 常明光:(总统办公室)杜鲁门时期是不带花的,到后期它又转成带花的。譬如我们刷那个墙刷了七遍,才做出来那个颜色,这个饱和度、色相,它是准确的。所有导演一进去的时候就说,这个就对,包括摄影老师一进去的时候,说这就是白宫,就是他那个时候的白宫。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是细节,你要带到镜头里面去,都要特别严谨。
丁勇岱饰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是剧中的重要角色,为了能更加贴近历史人物,丁勇岱除了研究彭德怀的一言一行,更在自己身上动起了“刀子”。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彭德怀饰演者 丁勇岱:我还专门去找了牙科医生,给他看彭老总的像,我说你看能不能,我这个嘴能不能把变化。他就提了几个建议,他说你的嘴有点薄,但是我可以给变厚,我说你怎么能变厚一些,能帮助我一些。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总制片人 王雁:《跨过鸭绿江》就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总台在重要时间节点,是要向全中华的儿女们呈现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展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尤其在今天,要给年轻人,要给我们全国的老百姓,把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呈现出来。
400多个历史场景,320多个有名字的角色,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为了真实再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拍摄5场战役就打出了8万发子弹。在100天的拍摄周期内,主创团队将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也一起期待这部凝聚汗水、意志的史诗力作早日登上荧屏。(总台央视记者 陈瑶书 邵莉 朱治宇)
相关新闻
- 2020-12-08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累计招收25万多人
- 2020-12-07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百团千场”文艺演出送艺术下乡
- 2020-12-07“大雪”是个什么“雪”?天文专家开课啦
- 2020-12-07大雪诗意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