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 铺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硬化路铺到家门口。魏廷祥 摄
齐心来把家园扫。魏廷祥 摄
初冬时节,走进西宁的乡村,所到之处环境优美,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村庄干净整洁,庭院井然有序……村村如画,步步为景,没有了夏日里的喧嚣,让人感受到静谧之下隐藏的活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部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西宁市的乡村展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这正是西宁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高原大地上,一个又一个乡村经过努力蜕变,展露出最美姿态,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正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又一个美丽、真实、温暖、催人奋进的建设美丽乡村动人故事。
环境更美了
心情更舒畅
“环境更加美丽了,日子更好了,心情更加舒畅。”这是广大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乡村美不美、干净不干净,事关乡村振兴的底色和成色。西宁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管护机制建设等为主攻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达隆村,只见入村、村内道路旁都安装了路灯,原来的垃圾场、荒草地,变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小游园,崭新的垃圾箱、粉刷过的墙壁让人眼前一亮。
西宁市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干干净净迎小康,村庄清洁实现了由全覆盖向常态化的华丽转身。尤其在今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西宁市把村庄清洁行动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清死角、消盲区,清运生活垃圾、做好环境卫生消毒,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村庄占比由2018年的85%升至目前的93.7%。
湟中区强化推进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狠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区380个行政村已全部配备户外垃圾箱、四轮自卸垃圾车、摆臂式垃圾斗、保洁工具等环卫设备,初步建立了“户收集、村(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满足了目前收转运需求,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西宁市各县区因地制宜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区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模式,探索建立农村保洁员统一管理长效机制,4000余名保洁员长期活跃在村头巷尾为村庄美容。
道路宽敞了,溪水清澈了,房前屋后整洁了,村庄漂亮了,群众的幸福感也提升了。在湟源县大华镇莫布拉村,干净整洁的村庄让人一看就心情特别好。村里的老人在老年幸福院吃过午饭后,就可以到新建的杏园里散散步,坐在桥边晒着暖阳,看着碧蓝的天空,听着潺潺溪流声,分外惬意。
建好小厕所
体现大文明
“以前的旱厕太脏、太臭,现在的标准化厕所,按下水箱一冲,干干净净,这样真好!”提起厕所改造,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建好的是小厕所,体现的是大文明,展示了党和政府急群众所需、加大民生投入的情怀。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在广大的青海高原农村,如厕曾经是摆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秋冬时节寒冷的院外敞开式旱厕,“风吹屁屁凉”曾是一句戏谑之言,却也道出了村民们的无奈。春夏时节,气温回升,又面临蚊蝇乱飞、臭味扑鼻的尴尬。能干净、畅快地如厕变成村民们的强烈期待。
为了办好群众如厕这件事儿,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近2亿元资金投入使得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升,随着2020年4.7万座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完成,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90%,大通县、湟中区、湟源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走进湟中区西堡镇葛家寨二村,在村民曹昌林家,一个现代化的厕所出现在记者眼前:洗手台、热水器、马桶、干湿分离……乍一看,根本想象不到这竟然是一个农村人家的厕所。
除了现代化的厕所,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西宁市也在逐步推进。西宁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大通县东峡镇、湟中区多巴镇等县区的村庄开展以污水管网建设为主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庄占比由2018年的9%提升到目前的17.8%。
起了个大早,湟中区上新庄镇黑城村村民蔡生海正忙着打扫屋子,他打开水龙头冲洗拖把,旁边是铺着瓷砖的水厕,伴随着“哗哗”的水流声,污水全部流进了管网里。
“以前脏水污水随处倒,走路都要避着点儿。一到夏天,村里就有股味道。现在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整个村里别提多干净了,啥味儿都没了。”村民李娟说。
清洁的田园
绿色的发展
“除了生活环境变好,如厕更干净便捷,我们农村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田园的绿色安全。”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田恩梅说。
点上出彩、面上洁净,打造绿色安全和谐的清洁田园,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西宁市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持续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0%,率先在全省开展人畜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在湟中区上新庄镇周德村,村干部带领村民改善环境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开展集中养殖,把牛羊的粪污进行堆积发酵、还田利用。如今,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变美了,收入也增加了。
今年以来,西宁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落实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任务,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不断提升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1亩≈0.067公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63万亩,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75.2万亩。建设绿色优质青稞生产基地3.6万亩、万亩绿色油菜基地2个,建设绿色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区3万亩、蔬菜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达到200个。种植饲草60万亩,规模化养殖场达到300家、生态牧场30家。
“村子变漂亮,路灯、休闲广场、环保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我们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感受着家门口的环境变化,村民们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连点赞。
如今在西宁,生活在花海里,徜徉在田地间,环境越变越美;从地道农民,到稳赚土地流转金的打工者,日子越来越好;从乡村治理、一村一特色的“蓝图”,到眼见为实的示范小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化作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绘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相关新闻
- 2020-12-07青海省2020年“宪法宣传周”活动全面启动
- 2020-12-07青海省采取措施确保就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 2020-12-07坚守大山也是一种奉献
- 2020-12-07养老驿站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