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感悟“66→0”背后的“心”力量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贵州省尽锐出战,攻城拔寨,从“66”到“0”,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到“全国脱贫人数最多”,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减贫奇迹。
作者:方鸿涛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正式宣布,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出列,这标志着,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贵州省尽锐出战,攻城拔寨,从“66”到“0”,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到“全国脱贫人数最多”,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减贫奇迹。这一刻值得欣喜,欣喜背后的“心”力量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悟。
尽锐出战、誓夺全胜的“决心”。贵州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在外界的印象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就是贵州的现实。贵州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但贵州不甘贫困,不畏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尽锐出战、感恩奋进,从实际出发,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狠抓“五个专项治理”,实施“四个聚焦”,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省8848名第一书记,36000名驻村干部下层基层,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先后扶贫搬迁188万人、10090个自然村寨,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全省所有30户以上的村民组通硬化路,惠及沿线1200万群众。这些来自不易的成绩里饱含着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战胜贫困的决心,他们在同步小康的路上雄姿英发、披荆斩棘,书写了一部部绝境突围、决战贫困的英雄传奇,矗立起一座座永不过时、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干群同心、携手共进的“暖心”。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贵州省始终把抓具体、抓深入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工作作风,各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锤炼作风、提高本领、破解难题,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实干托起了群众的笑脸,勾勒出一幅幅干群同心、携手共进的“暖心”画面。六盘水市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喊出了“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的誓言;“贵州屋脊”的“留守”老师郑龙,看着眼前的孩子们,讲出了“留下来,这里的教育就有希望”的担当;晴隆县极贫乡镇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高国云在“火把节”上眼含泪花对客人讲出了“共产党让我们进城享福,好日子要感谢共产党!”的感激……这些“暖心”画面的背后,是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坚决贯彻,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后的心怀感激,是干群同心、其利断金的真实写照。
感恩奋进、后发赶超的“信心”。比脱贫摘帽更可贵的是贵州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感恩奋进、后发赶超”成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大家由衷地感恩党中央,同时立志团结奋进,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让贵州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坚持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聚焦“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发展主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新材料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坚持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强化农民大培训,提升干部群众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66→0”是贵州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我们相信只要上下始终充满这股“心”力量,就必将创造出更加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壮丽的发展新篇章。
相关新闻
- 2020-11-25【地评线】弘扬“劳模精神”铸就“匠心人生”
- 2020-11-251-10月消费扶贫规模超3300亿元 “十四五”相关帮扶政策将优化升级
- 2020-11-25云上东博会全年无休
- 2020-11-25“三山一坡”再聚首 共议“弘扬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