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央基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针对产业运行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战略内涵和决策部署。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当今世界,国与国产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基于分工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本质特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制造业诸多领域建立了链条完整、配套齐全的产业链供应链,造就了我国“世界工厂”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产品附加值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风险凸显,亟需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又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载体,要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保持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同时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在我国具有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的机械、电子信息、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在我国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域,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链;在东部地区失去竞争优势和缺乏发展空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环节,通过促进产业向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防止部分产业链过快外迁,从而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在断供风险较大的“卡脖子”技术领域构建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使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和增强弹性韧性,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正常运转,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的动力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十四五”时期,要完成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在产业上需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力,形成双轮驱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既是我国培育经济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也是我国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的重点产业板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场景应用等支持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另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是我国产业体系的短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我国无论在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方面都需要补课。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法律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以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为引领,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强化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支撑功能
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属性,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统筹谋划,要求“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体要求:一是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和加快建设,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聚焦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等三个重点,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三是以油气电为重点,完善勘探开发和产运储供销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四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突出数字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数字化是全球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数字化发展具有广泛的赋能效应,很多传统产业通过拥抱数字化获得了生机。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7%。可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体系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十四五”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按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路径,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二是拓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培育数字化生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三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信息资源,数字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极为重要,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在促进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同时,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四是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作为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首先要积极主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其次要努力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高我国在全球数字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汉权)
相关新闻
- 2020-11-22人民日报新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 2020-11-20【评新而论·大国经彩】图说丨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样发展
- 2020-11-20【传习录】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展新姿
- 2020-11-20深刻认识擘画“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