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70年的历程和主要经验
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淮河,视察治淮工程,察看淮河水情,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70年来,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一代代治淮人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持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淮河治理开发保护工作,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含泪批示根治淮河
淮河地处中原腹地,和合南北,融通古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历史上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沿淮人民饱受灾害之苦,治淮始终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1950年7月,一场场暴雨肆虐淮河流域,1300多万人受灾,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8月5日,淮河水灾告急的电报接二连三地呈送给了毛泽东,“水势凶猛”“全村沉没”“在树上被毒蛇咬死”,一个个如泣如诉般的字眼使他潸然泪下!他对秘书田家英说:“我们要是不能根治淮河,那还算是什么共产党人!”
2个月时间,毛泽东连续4次对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批示,作出了“根治淮河”的决策。“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这是发人深思、充满急骤旋律的4次批示,一次比一次迫切,可以看出毛泽东根治淮河的决心日益坚定。4次批示不到300字,但字字千钧,句句珠玑,凝聚着开国领袖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患难与共的无尽深情,也吹响了新中国治淮的号角。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翻开了淮河治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11月6日,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成立。一批批干部、专家和学者从全国各地奔向淮河两岸,一批批大学生从全国各大专院校土木工程系奔向治淮一线;人民解放军两个师放下钢枪,摘掉领章帽徽,开到机声隆隆的治淮工地;豫、皖、苏三省人民像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样积极参与治淮,妻子送丈夫出征,母亲送儿子参战,兄妹争相报名。不到4个月时间,千里淮河上集结了220万军民,开始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壮举。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如何治淮,关系到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切身利益。毛泽东批示要求“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产生了“三省共保、三省一起动手”这一团结治淮的原则。为讨论治淮,中央、华东局和豫、皖、苏三省函电交驰、报告如云。周恩来反复召集各地负责干部讨论、协商、开大会解决问题达6次之多,会下还与个别同志谈话、征求意见,最后取得了集三省之力、团结治淮的一致认识。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证了治淮工作始终不偏航、不离航。1951年5月初,毛泽东指示由政务院组织治淮视察团考察淮河,并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同时发表《告淮河流域同胞书》。一声号召如惊雷般响彻淮河两岸,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自1950年冬至1954年春,淮河流域每年一个大战役,共进行了四期治淮工程,上工1200万人次,修建水库6座,行蓄洪区10余处,疏浚了干支流河道,修建了淮河大堤,治淮初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淮河治理火热现场曾让傅作义感慨万千地说,我所看见的一切,真是满眼都是力量,满眼都是希望。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是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每一个人心的深处,因此人民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摇撼的伟大。
治淮从一穷二白起步,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建成佛子岭、出山店等各类水库6300余座,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3万公里,修建行蓄洪区27处,建成各类水闸2.2万座,建成临淮岗、入海水道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除涝体系、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逐步构建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形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70年治淮总投入924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47609亿元,投入产出比约1:5.2。淮河的系统治理、开发与保护,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70年治淮的主要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淮河治理的根本保证。党的几代最高领导人都曾亲临淮河视察,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淮河水情,听取关于淮河治理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的汇报,对淮河保护治理、防汛救灾、行蓄洪区、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淮河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彻底扭转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
——坚持统一规划是做好淮河治理的基本遵循。中国的大江大河到目前基本都经历了三轮综合规划,而淮河到目前先后编制了五轮综合规划。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指导下,规划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系统治理,确定流域治理工程的总体布局,为构建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体系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坚持完善工程体系是做好淮河治理的坚实基础。70年来,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掀起了三次大规模治淮的高潮,持续稳定加大投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措施匹配、调度灵活的治理和保护工程体系,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依法科学调度是夺取淮河防汛抗旱胜利的关键所在。不断完善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和监测预报调度非工程体系,大幅提升流域洪水预报精度,依法科学调度水利工程,采取“拦、蓄、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发挥防洪工程整体效益,实现了从被动抢防到控制洪水、再到洪水管理的转变。2020年淮河防汛抗洪中,洪水预测报得准,水库拦洪效果好,堤防高水位挡得住,行蓄洪区运用及时,实现了无一人因洪伤亡,无一水库垮坝,主要堤防未出现重大险情,防汛抗洪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全局性胜利。
——坚持统筹保护与治理是建设幸福淮河的有效举措。上世纪80年代淮河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社会反响也很强烈,开展“淮河水体变清”等重大行动,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体系,统筹保护与治理,实施跨区域跨部门的水污染联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淮河已经连续15年没有发生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干流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依托“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科学调配水资源,为流域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及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坚持团结治水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保障。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游是互为一体,左右岸是唇齿相依,兴利除害是相辅相成。我们修水库等水利工程,既有防洪也有供水的效应,都是综合利用。治淮始终坚持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左右岸兼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平衡各方的利益,走出了一条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经验之路。
(作者系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相关新闻
- 2020-11-21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碑文敬读
- 2020-11-21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国办通报表扬43项典型经验做法
- 2020-11-21上合示范区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 2020-11-21“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项目超过1100个 专家建议加快多层次融合
精彩推荐
- 【中国的脱贫智慧】我们脱贫了!甘肃最后8个贫困县摘帽,75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 不懈努力结硕果 美丽金城换新颜 兰州市正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 唐仁健在西北师范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强调 掌握精神要义 领会逻辑密码 把握大势趋势 推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落实
- 林铎在兰州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施展青春才华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林铎主持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研究提出全省贯彻意见 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 酒泉瓜州:爱心汇暖流 真情暖童心
- 金昌金川区:煤炭送到村民家这个冬天有温暖
- 敦当高速通车运营:天路联甘青 架构大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