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五年三次座谈,长江在总书记心中有多重
新篇章、新样板、新高地、新优势、新画卷;
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
五个“新”、三个“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赋予长江经济带的一系列新使命。
五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先后召开三场专题座谈会。
2016年1月5日,长江上游,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26日,长江中游,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这一次,长江下游,南京。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上中下游全覆盖,可见长江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分量。从座谈会名称也不难看出这项工作的步步深入:“推动”—“深入推动”—“全面推动”。
经过实践检验的五年探索
再有一个多月,就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5周年。
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南京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这样的评价:“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如何理解这个评价?要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说话,要让沿江省份高质量发展成果说话。
南京:江边湿地绿意浓(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一言以蔽之,抓长江大保护,不是不要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通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沿江群众既体验到了水清天蓝的幸福,也见证了中国经济应对疫情冲击的韧性。
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论。
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方位
张謇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主题。长江经济带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国内大循环来看,长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连接着广袤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联动的主轴线之一。以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核心作用,带动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东南沿海共同构成我国经济发展“T”型黄金走廊,使国内大循环更为畅通。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东接长三角开放前沿与海上丝绸之路,西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将要打造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通过“两头”开放,“扁担两头挑”,长江经济带将构筑中国全方位开放重要载体,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畅通。
长江重庆万州区段两岸布满葱绿的树木。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从东看,长三角带动长江经济带如同雁阵起飞;从西看,成渝“双城记”如同“龙头”;加上中部城市群崛起,东西联动,穿南引北,长江经济带将如卧龙腾飞。
怎么理解“全面推动”
长江经济带发展从“深入推动”进入“全面推动”阶段,意味着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全面推动,意味着要从制度系统整体性全面推动。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在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全面推动,首先要从自然规律出发,坚持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
全面推动,同时要从经济规律出发,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使上中下游的发展落差成为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空间。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赵超
统筹:王敏、杜宇
主笔:王立彬
视觉|编辑:王秋韵、朱高祥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相关新闻
- 2020-11-18第一观察|习近平沪苏之行还有这些细节
- 2020-11-16联播+丨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强调了这些大事
- 2020-11-16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行
- 2020-11-16重要文章!习近平纵论这个“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