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浦东做强创新引擎的发力点何在?
国际锐评丨浦东做强创新引擎的发力点何在?
“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是上海浦东站在新的起点上领到的一个新任务。作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关键动力,创新在其未来规划中处于重中之重地位符合预期,因为这与中国打造科技强国的长期目标一脉相承,也契合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要部署。
现在,国际社会关心的是:在中国实现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浦东如何强化创新引擎来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妨从上海一座貌似“鹦鹉螺”的建筑说起。
(图为上海巨型“鹦鹉螺”——上海光源)
这座建筑名叫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从这里射出的“光束”能照亮不足1微米的世界。应用于中国高铁建设的高性能铜合金接触线、实验发现外尔费米子、创新抗癌药泽布替尼……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都与这个巨型的光学试验装置密切相关。这也有力证明了在基础学科上“深蹲蓄力”是通向自主创新的一把“魔法钥匙”。
可以预见,浦东未来将继续瞄准国际前沿,用基础研究突破和撬动更多从0到1的原创型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当然,创新发展是一道“综合题”,在完成打好地基的第一步后,还需要疏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就是这样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创新生态岛。
疫情期间,公共场所的消毒机器人需求量大增。为适应订单需求,中国一家医疗服务机器人供应商急需将此前开发的医院消毒机器人进行升级。最终,这家供应商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找到了解决方案。
(航拍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
事实上,类似的故事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经常上演。从创新实验室、算法算力支持,到投资基金、孵化器、项目实战空间,约百家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在这里实现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高效对接,畅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链条。
可以预见,浦东未来还将继续发力打通研发和产业化通路,在全链条上有所作为,形成更多产业集群,开辟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科技创新,关键看人才。率先试点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审批“单一窗口”、优化外国毕业生就业准入制度……近年来,浦东出台一系列首创性突破性人才政策,为创新积蓄了强大能量。目前,浦东引进人才总量达145万人,约为当地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森常隆说,“在浦东,能够专心做事、安心生活。”
科技创新,同样离不开资金支持。中国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对标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推出科创板,让资本市场资金流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源头活水。德勤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到今年年底,科创板或将有140至170只新股,新股融资额或超4000亿元。这无疑增强了浦东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的底气。
需要指出的,过去30年浦东发展成绩是在开放环境中取得的,未来同样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通过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让浦东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集聚全球的科技创新要素,助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而集聚在这里的全球科技企业,也必将从浦东这块肥沃的科创土壤中,收获更多的果实。(国际锐评评论员)
相关新闻
- 2020-11-15长江十年禁渔!世代打鱼,他们上岸后如何生活?
- 2020-11-15著作权法修改 时事新闻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护
- 2020-11-15【图解】看山西“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三年成绩单
- 2020-11-15社保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对职工、企业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