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着重办好哪些事?
原标题:焦点访谈丨“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着重办好哪些事?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中国的美好画卷。
建议稿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12项重点任务。那么,这12项重点任务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又该如何把握呢?
“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12项重点任务作出了工作部署,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昌林:这12大任务,总体上是按照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着全面现代化来进行部署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创新是关键,然后是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然后逐层展开到最后是社会,然后国家安全,针对发展阶段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又坚持了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坚持我们发展的原则,罗列了12项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很好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观,而这次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的十二项重点任务,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辛鸣:这12项任务就是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要素、发展领域,不同层面构成发展的大系统。只有方方面面都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目标,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期待。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没有一个部分可以离开其他部分能够孤零零发展,这是它本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在谋划一个领域改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他领域的改革如何整体推进。这种系统性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各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各种所有制之间相互结合产生的必然趋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昌林:总书记讲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系统观念,到了这个阶段一定要从整个经济发展全局来考虑经济发展的问题,解决一些全局性问题、重大性问题。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都很好地体现了总书记的系统观念谋划和推动经济发展。
在12项重点任务中,创新被放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中国现在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确实也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弱。用一个词说就是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叫阿喀琉斯之踵,把创新放到这么高的位置,也就是针对现在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大薄弱环节,把它解决。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昌林:高质量发展核心问题就是通过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更好满足我们的需求。比如要更好地实施就业提高收入,怎么办呢?核心问题还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的产业,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另外产业发展双循环也必须要通过创新,这是当前很现实的任务。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而这些内容,其实都涵盖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12项重点任务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12项任务都进行了系统布局,和新发展格局有关,有些很直接,有些间接。举个例子,第二项任务里谈到了要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现代化水平比较低,关键核心环节把握不了,基于原有的产业安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去生产,现在国外为了考虑所谓自己的安全,在逆全球化,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了巨大影响。我们要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就要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新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开放,一方面在国际上,全球的产业链上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水平,进军中高环节;另外一方面要关键的东西国内能够满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辛鸣: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社会在“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一个底层框架,底层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做好了,才能在上面建设新发展的各种高楼大厦。可以形象地讲,这12项任务就是在新发展格局这个底层框架上树立起来的高楼大厦,这个高楼大厦一定要充分反映新发展格局的性质要求和内容,也一定要为新发展格局做好各方面准备。
除了经济领域,12项重点任务还涉及文化建设、绿色发展、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它们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缺少的动力。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十四五”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它不是单一经济规划,所以一说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包含社会领域在内的,没有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有真正全面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这些发展本身不仅是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动力。比如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同时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昌林: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这两句话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是什么呢?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这个阶段就跟开车驾船一样,首先不能出问题,守住安全底线的情况下才能够稳中求进;但是另外一方面光守是不行的,必须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够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去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许多难题,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保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辛鸣:我们能实现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这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也是成功的法宝,走向未来新发展阶段,更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让党的领导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做到方向不偏,就会做到有主心骨,我们的发展就会走得更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就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建议稿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开局关系全局。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一鼓作气,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制片人丨刘年 李作诗
编辑丨喻晓轩 刘宁 瞿贵祥
摄像丨阮红宇 席鸣
责编丨温娜 马汝涛
剪辑丨张文庆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