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关键五年!中国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原标题:焦点访谈丨关键五年!中国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如何发展擘画了壮阔蓝图。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哪些新布局、新目标、新部署?中国又将迎来怎样的新转变呢?
“十四五”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五年将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中国也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了新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应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这个变化不仅是表述的变化,它意味着内涵会发生很大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跟原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同了,对后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的要求。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关头,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韩文秀: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除了确立发展理念、方向思路,规划《建议》还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并从12个方面作出了新部署。这其中,创新被放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被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 王志刚: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以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产业发展模式。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并强调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产业基础高级化必须要摆脱过去的低端加工,低端制造,世界加工厂的地位。目前的产业基础要夯实,进一步数字化。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创新能力、价值增值,体现在关键环节、核心环节的把控力上面,而不是受制于人,两头在外。
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规划《建议》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外部环境带给我们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接近10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等,为推动国内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中国的市场很大,消费旺盛,这是很大的一个优势;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产业变迁,以及劳动力重新配置的机遇期。未来2035年城市化率可能会从现在的60%提高到80%,大量人口会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变成产业工人,在城市居住下来。这背后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需求,这也会为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独特机遇。
其实,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十三五”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链条中仍然存在一些堵点和短板。为此,规划《建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过去以供给侧为主线,但是需求侧也需要进行调整,要把它上升到一种战略,从制度层面、机制层面、政策层面都要做出系统性调整,这个调整才能使需求潜力激发出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这些年持续推进,主要是解决供给端不适应需求端的升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需求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商品的消费高端化、个性化、多元化,另外服务需求在迅速扩展。供给体系具有滞后性,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规划《建议》的另一个亮点是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下一步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农业贡献了2019年7.1%的GDP,用了26%的就业人口,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是比较低的,通过初次分配所实现的农民收入也比较低。这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出现很大的一个原因。未来15年,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怎么能够让更多的农村人口真正进入城市变成新市民,进入到第二产业或者是第三产业里面去,提高收入水平,这可能是真正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三农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再一次让人们看到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规划《建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安全性的问题就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统筹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发展的韧性,无论多大的风浪能扛得住,如果扛不住,那就说明发展质量不高;第二个,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忧患意识,要经常性研判会面临什么风险和挑战,有安全的机制在里面。
在12个方面的新部署中,无论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还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其中。为了进一步破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规划《建议》还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韩文秀: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几件关键大事,就一定能够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迈向“十四五”,我们既要看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也要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九万里风鹏正举。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即将开始之际,唯有接续奋斗,才能续写新的发展奇迹。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