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战声:农牧民群众身边的贴心“农技员”
引品种、抓示范、搞推广、兴产业,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把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诠释出“科技使者”的生动内涵,他就是天祝县农技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聂战声。

天祝县安远镇直沟村过去一直以种植青稞为主,后来由于品种退化严重,导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14年,时任天祝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的聂战声通过多方联系,从青海农科院引进青稞新品种昆仑14号,在安远镇直沟村试种成功,亩产比传统品种增加20%以上。
天祝县安远镇直沟村村民 张成禄:我们以前种植的(老青稞)产量不高,(聂主任从)种子管理站调来的青稞(新品种)相当好,个头大、身子也长得好,产量高,一亩地能收1000多斤。
天祝县安远镇直沟村党支部副书记 徐成俊:在直沟村试种以后,我们就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我们直沟村被确定为(青海省农科院)优质高产青稞示范种植基地,新品种青稞也成了我们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解决天祝县农牧民群众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聂战声还因地制宜,积极引进推广羌活、当归等中藏药材种植,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过去,天祝县安远镇直沟村杨林一家主要以种植青稞、小麦、土豆为主,一年的收入仅能维持生计。2015年,聂战声建议他种植中药材,并手把手教他中药材种植技术,杨林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天祝县安远镇直沟村党支部书记 杨林:通过两年的种植,中药材的收入也比较可观。今年我种植了70多亩,老百姓看到我种植中药材的收入比较明显,也都跟着我种,现在我们村上已经种植了300多亩,中药材收入占到了村上种植业收入的一半以上。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聂战声:直沟村属于高寒阴湿地区,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种植效益还是比较好的。(中药材种植)确确实实为老百姓脱贫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多亩,亩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

2003年,韩珏来天祝县发展高原夏菜种植。初来乍到,他既不会种植技术,又不懂品种选育。聂战声不仅帮他学技术,还帮他引进了西生菜、西蓝花等适宜当地种植的冷凉蔬菜新品种。2013年,韩珏成立了集绿色农产品种植、收购、贮存、保鲜、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天祝富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天祝富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韩珏:我们公司在2020年天祝流转土地2600亩,签订订单500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98户发展高原夏菜产业。
在天祝县高原夏菜产业发展中,聂战声和同事们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108个,开展试验示范89项次,筛选出新品种11个。截止2020年,天祝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年生产各类蔬菜3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亩均产值达1万元。高原夏菜产业已发展成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华藏寺镇红大惠民新村丰农新型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墙上挂满了选育的优质藜麦新品种,仓库里整齐排地摆放着黑、黄、红等各色品种的优质藜麦种子和藜麦产品。
天祝县华藏寺镇红大村丰农新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傅天祯:我们原先种的是灰藜麦,品相不太好。后来聂主任给我们提供了好的品种,种出来效果非常好,颗粒饱满、产量也高。今年,聂主任又给我们提供了33个新品种,让我们试种。
针对藜麦生产中存在品种单一、出苗差、轮作倒茬、机械化种植收获等问题,聂战声多方“取经”,积极选育各具特色的藜麦新品种,并推广引进了新品种油菜籽和土豆,用于轮作倒茬。2020 年,全县藜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1.6 万亩,占到全国总种植面积的38.9%,成为全国最大的藜麦产业基地。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来,聂战声和农技人员先后示范推广高原夏菜、中药材、藜麦等新品种30多个。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等技术20多项,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20多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17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为“八大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聂战声:在天祝县从事农业工作30多年了。30多年来,我引品种、抓示范、搞推广,开展技术研究,发展特色产业,亲眼目睹了高原夏菜、中药材、藜麦等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看到老百姓的庄家丰收了、收入增加了,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者:李兵岐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