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丨数字化时代 老人如何“潮”起来?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4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0.3%,超9000万。我国共有2.54亿60岁以上老人,其中网民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当老年人遇上互联网,遇上智慧生活,总是有各种的不方便,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一方面把这个门槛降低,另一方面让老年人的腿能够迈高一点,顺利迈过这样一个门槛,今天我们来关注这个问题。
为何会对老人有“学不会”的误解?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过去我们认为老年是用固定思维,就是老年颐养天年,但是今天的老年人,其实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变老的拖延症,这个拖延症使他更多从心理上年龄要低了很多,同时他们也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在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在疫情后,60岁以上老人在某生鲜电商平台订单的增速是最快的,而且购买力高于90后和00后,如何看这个市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银色经济或是老龄产业,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它还有经济潜力,会拉动国民经济,老龄产业会成为我们国民很重要的支柱产业,包括外卖、智能手机,老年人都很重要,他们有时间、有钱、还有购买欲望,都会带动整个经济的蓬勃发展。
近期驾照申请年龄上限取消,如何看待这种社会变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我觉得这个社会更多的在包容这些老年人,我们在逐步消除过去年龄歧视的这样一个概念,包括这次公安部取消对学车年龄的限制,年龄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符号,它还包含心理、生理,包含精神多个层面的要求。
政府、社会、家庭、亲人,到底谁最应该帮助老年人来跨过数字鸿沟这个关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我觉得要解决数字鸿沟,除了政府、社会的关注以外,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数字的反哺,也就是年轻人,比如孙女、孙子去教这些老年人,这些可能更容易,更能够拉近我们的亲情,更使老年人能够更多了解一些数字化的功能。
除了家庭平台以外,社会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使老年人可以更适应数字化所带来的一些困难,能够消除或者缩小这个鸿沟,这是我们希望能够看到的。
面对深度老龄化等不愿意学习适应的少数群体,社会应当为他们保留出什么样的空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第一是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给这部分人提供一些便捷安全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交通、挂号、旅游、文体,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方面,2.54亿老人中,我们有很多比如农村的老年人、收入比较低的老年人,还有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
面对老龄化问题,怎么协调解决城乡差异、地区差异?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数字化时代,如何看待和制定公共政策,不只是对城市、对高端收入,更多是看如何去兼顾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包括那些低收入群体,这个是考验公共政策是不是公平、是不是代际和谐、是不是能推进公平社会目标推进的重要标准。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