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酥油茶香溢满鲜花盛开的草地:写在四川涉藏地区全面脱贫之际

20-10-27 15:4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张兰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天湖、张海磊、康锦谦

  秋高气爽,雪山连绵,高亢嘹亮、深情款款的《康定情歌》在被誉为“情歌城”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市的高原峡谷中回荡。各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同欢庆甘孜州建州70周年。

  甘孜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70年来,甘孜各族群众风雨同舟、团结奋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经济总量增长到建州初期的1142.5倍,并于今年初实现了13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的历史性跨越。

  一步跨千年,幸福像酥油茶一样香甜!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四川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如影随形,战贫困、奔小康。

  最新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四川涉藏地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这张耀眼的脱贫成绩单背后,凝聚的是中央治藏方略在四川的成功实践,凝聚的是对口帮扶的省市和中央单位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产业扶持,凝聚的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让四川藏族群众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梦想,也实现了他们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历史性转变!

  ▲四川阿坝县境内,绿草茵茵,云海翻腾,一片和谐安详景象。新华社记者陈天湖摄

  集结号吹起

  涉藏地区汇聚全国一盘棋的能量

  四川涉藏地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总人口217万,其中藏族人口160万左右。到2013年底,仍有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0.1%。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的四川,涉藏地区又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且分布较散,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党中央一声令下,吹响了四川涉藏地区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巴山蜀水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推动脱贫攻坚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一支善打硬仗的攻坚队伍。四川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1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涉藏地区32个贫困县,全覆盖落实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的“五个一”帮扶力量。

  ——找准问题,精准施策。立足四川涉藏地区脱贫攻坚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抓好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特殊难题等工作。

  ——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实施涉藏地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坚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整合使用各类扶贫资金。

  在脱贫攻坚路上,对口帮扶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一支支帮扶队伍、一路路帮扶资金、一个个帮扶项目,陆续向四川涉藏地区汇聚。5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其中9个贫困县,广东、浙江两省的13个市33个县扶贫协作、对口支持32个贫困县,为他们早日摆脱贫困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四川省内86个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涉藏地区32个贫困县,实现每个贫困县都有1个以上省直部门(单位)、3所高校、1所以上医院、1至3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帮扶。

  四海同心,八方来援,全国援藏资源在四川涉藏地区集聚起了巨能量!

  ▲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西北部的花湖生态旅游区,游人走在栈桥上欣赏美景(2020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众筹”“飞地”

  书写雪域高原创新实践

  3月初始,大雪纷飞,苦寒依旧。走进甘孜州腹地的理塘县,广东省帮扶建成的直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已开始复工。由于海拔高、高原冻土等原因,今年春播种期延后,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正抓紧准备种子肥料、给拖拉机换防冻液和检修电瓶。去年就培育好的西红柿、萝卜和草莓品种,则在温室大棚里先行栽种。大棚上高原,这是内地省份援藏的一大创举,不仅解决了高原蔬菜和其他农产品短缺问题,更是给涉藏地区农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濯桑乡汉戈村村民降央听说蔬菜基地开工,戴上口罩回到了他负责的温室大棚。“干完犁地、起拢、下肥这些活,就可以种小番茄了。”降央说,通过大棚务工,每天能挣一百多元呢!

  记者在炉霍县看到,一个个蔬菜大棚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上。几年前,对口帮扶该县的成都市锦江区引入众筹帮扶理念,在企业家、爱心人士、民主党派人士中为贫困村聘选爱心帮扶人士领头人。每个领头人再各自发展数量不等的爱心帮扶人士,通过众筹获得资金、项目,帮助贫困村脱贫。

  锦江区还因地制宜创新“飞地扶贫”模式,在炉霍县资源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建设“飞地”蔬菜大棚,把红利再返回给各地贫困村,实现成果共享。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除了探索创新做法外,各地涌现出一个个返乡创业带头人,他们扎实苦干,闯出自己一片天地,也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沿着颠簸起伏的雪域天路,翻越红军长征跨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记者走进了素有“中国雪梨之乡”美誉的金川县,采访返乡创业带领藏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能手苟华。他说,金川人对梨的感情,深藏在血脉、镌刻于灵魂,几乎每家都有一段与梨的相关故事。过去由于只有雪梨出售这个单一渠道,受气候、交通和外面市场变化制约,雪梨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只能眼睁睁“看到银子变了水”。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苟华返乡创业,成立了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用现代化工艺将金川雪梨加工成梨膏、梨片、梨糖等特色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为当地群众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掌中宝”。

  每年三月,漫山遍野梨花绽放,人们在古梨树下喝着香甜可口的雪梨汁,品味着香气扑面而来的酥油茶,惬意地享受着蓝天白云与带雨梨花交织的美景。短短几年间,苟华就将金川雪梨打造成为嘉绒藏区的特色品牌,形成年产200多万元的规模,产品远销成都、重庆和新加坡、韩国等地,带动当地200多户群众每户增收3000余元,其中贫困户94人。

  ▲四川石渠县扎溪卡大草原,康巴汉子鲁达牵着女儿的小手行进在牧归的牦牛群里。三十七岁的鲁达是草原上的“牦牛管家”。新华社记者陈天湖摄

  滚石上山

  高寒缺氧铸就热血忠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无数党员干部长期奋战在川西高原第一线。这里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滚石上山”的担当勇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介绍说,四川省省级领导联系32个涉藏地区贫困县,2500多个第一书记在村里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上下同心坚决打赢涉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春节和藏历新年,阿坝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坚守一线督战,州委书记刘坪无暇顾及与家人团聚,冒着纷飞大雪,一边深入金川、壤塘、汶川、松潘、红原等疫情防控一线巡察督战,一边走访企业和刚刚脱贫的藏家百姓,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出行困难和春耕备耕情况。

  这是身在涉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只争朝夕、统筹脱贫攻坚与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缩影。

  此时,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县下木拉乡中下格西村,驻村队员罗洪海经过大半年工作,已经成为党委政府的政策宣传员、脱贫攻坚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

  “瘦了,人也黑了。”这是妻子黄雪梅再次看到他时的第一反应。从一名老师到一名驻村队员,罗洪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工作上的调整:“从在学校教书育人,转变成最关心村里16户、85个贫困人口的脱贫事。”他每天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把贫困户的事情放在心上,有时候却忘了跟远在家乡的孩子视频通话。

  “看到全村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村里的变化,大家有了获得感,我很自豪。”罗洪海说。

  在这个战场上,有多少人远离家乡、前仆后继,有的甚至倒在了这片特别艰苦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据统计,精准扶贫以来,四川已有30余名扶贫干部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2019年12月14日,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对口扶贫的马尔康市沙尔宗镇沙尔宗村,年仅33岁的扶贫干部李君倒在帮扶路上。

  2019年12月13日,德格县卡松渡乡党委书记拉巴泽仁长期带病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36岁。前一天晚上,他加班到凌晨两点。

  ……

  ▲川西高原阿坝县查理乡被中国网民追捧的“世外桃源”——神座村,雪山草地白云悠悠,群山环抱流水淙淙,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梅花鹿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觅食(2020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天湖摄

  幸福香甜

  “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四川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们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了更深理解,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雅江松茸是甘孜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地知名的扶贫产业园——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借助近年来不断改善的交通状况,迅速向外拓展松茸产业,为贫困户找到了出路。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辐射带动附近13个村脱贫致富,每户能拿到几百元到两千元不等的分红。企业通过招募当地村民实行全程培训和“试干”环节,千方百计让藏族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帕姆岭村40岁村民拉西因为父亲重病,家里有两个孩子,加上家庭收入单一,曾被定为精准贫困户。当地政府除了日常援助外,还帮助她到松茸产业园务工。“政府给了我希望,我自己也想多努力。”拉西说。

  如今,拉西已成熟练工人,她勤奋、好学,车间里有新的活总是抢着干。雅江县正依托松茸产业规划松茸小镇,发展餐饮旅游产业,为藏族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置身川西高原阿坝县查理乡被网民追捧的“世外桃源”——神座村,只见炊烟在百年藏式古民居袅袅升起,雪山草地白云悠悠,群山环抱流水淙淙,牦牛与藏族群众视为神兽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梅花鹿,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追逐……

  48岁的拉青领着记者参观他家的民宿。他告诉记者,2017年,他卖掉了家里367头牦牛,收入200多万元,用一半钱建起当地最气派的民居,开起客栈。第二年,客栈的收入就超过15万元,加上售卖土特产收入7万多元,拉青一家四口2018年总收入22万元。在他带领下,先后有10多户藏民卖牛下山办民宿,破解了神座村过度放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

  神座村所在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屏障。近年来,阿坝州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神座村也因此得到政府扶持而受益,村里改造了道路、入地了电线、修建了停车场……神座因此更加古朴美丽。这个只有57户人家的藏族村通过组建生态旅游合作社、生态牦牛养殖场、藏红花茶厂等集体经济组织,一批新型农牧民逐渐成长起来,不仅全村脱贫,还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2014年以来共接待游客约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4亿元。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20元。

  石渠县通天河畔,青藏高原的绵绵雪山与扎溪卡大草原交相辉映。雅砻江在这里发源,通天河进入石渠开始咆哮。

  康巴汉子鲁达扬鞭挥向奔跑的牦牛群。他不时伴着高亢嘹亮的《康巴汉子》,录制蓝天白云下牦牛奔跑的手机视频,发到朋友圈分享。

  37岁的鲁达是草原上的“牦牛管家”,这位雪域高原上的80后脸上写满了欢乐。他一家5口人,也曾经被贫穷困扰。如今,他不仅养有6头牦牛,还帮人看管牦牛,当起“牦牛管家”,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

  炊烟袅袅的白色帐篷旁,停靠着一辆挂着川T牌照的比亚迪小轿车。牛羊归圈,鲁达一边清点牛羊,一边教调皮的小女儿学习骑牦牛、甩鞭子。他说,现在最大愿望就是祈求家人少生病、自己多挣钱,用双手创造康巴人的幸福生活。

  内生动力被激发的藏族群众向着藏家产业致富梦想努力奔跑着,雪域高原正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面对若尔盖大草原,身为嘉绒藏族的阿坝州州长杨克宁对记者说:“啃下了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将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让阿坝这片红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更加幸福安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群鸟翩飞 张掖山丹祁店水库成候鸟“驿站”(组图) 群鸟翩飞 张掖山丹祁店水库成候鸟“驿站”(组图)
  • 【飞阅甘肃】张掖高台:青山埋忠骨 精神永流传 【飞阅甘肃】张掖高台:青山埋忠骨 精神永流传
  • 【飞阅甘肃】张掖临泽:探寻先烈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飞阅甘肃】张掖临泽:探寻先烈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应对突发冰雪天气 紧急抢修临夏电网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应对突发冰雪天气 紧急抢修临夏电网
  • 甘肃多地迎来首场降雪 公路部门除雪保畅在路上 甘肃多地迎来首场降雪 公路部门除雪保畅在路上
  • 理论宣讲润民心 富了口袋富“脑袋”——泾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活动侧记 理论宣讲润民心 富了口袋富“脑袋”——泾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活动侧记
  • 《玉帛之路、青铜之路与“金玉良缘”“金声玉振”的文化原型》报告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 《玉帛之路、青铜之路与“金玉良缘”“金声玉振”的文化原型》报告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
  • 兰州市七里河区70名老同志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兰州市七里河区70名老同志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群鸟翩飞 张掖山丹祁店水库成候鸟“驿
2   【飞阅甘肃】张掖高台:青山埋忠骨 精
3   【专题】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
4   【飞阅甘肃】张掖临泽:探寻先烈足迹
5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应对突发冰雪天气
6   甘肃多地迎来首场降雪 公路部门除雪保
7   《兰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0-2
8   理论宣讲润民心 富了口袋富“脑袋”—
9   嘉峪关市卫健委多措并举做好电影展疫情
10   嘉峪关市召开大数据助力疫情精准防控和
11   嘉峪关市已完成主城区5G网络覆盖
12   嘉峪关市三项举措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13   嘉峪关市为国际短片电影展举办保驾护航
14   《玉帛之路、青铜之路与“金玉良缘”“
15   【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敌机随时轰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