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42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记“英雄之城英雄桥”
从这里,42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记“英雄之城英雄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响起之时,很多人脑海中都能浮现出志愿军浩浩荡荡的跨江场景。吉林省集安市(原辽东省辑安县)鸭绿江畔,有一座江桥和十余座浮桥,它们在志愿军出兵朝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英雄之城英雄桥”凝聚着当地百姓为志愿军顺利开赴战场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70年后,虽然很多浮桥已经消失在鸭绿江中,但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依旧巍然耸峙。这座桥,距集安市区约10公里,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桥体为钢架结构,混凝土桥墩,在铁路桥上方还建有钢架花梁。
庄严的口岸国门与整齐的铁路轨道旁,仍保留着飞机扫射留下弹孔的碉堡。这座桥连同口岸国门和周边的附属建筑,成为集安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景点工作人员杜国魏介绍,虽然景点规模不大,但故事很多,尤其是这座桥在抗美援朝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连同集安市境内的那些临时修建的铁路便桥、浮桥,为42万志愿军顺利跨江入朝作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座大桥是铁路运输志愿军的重要通道,当时是一主两辅,即一条主铁道、两条辅道,一旦主道被炸毁,还有辅道可以使用。”集安市档案局原副局长佟德才说,这座桥在抗美援朝期间被称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即使遭遇炸损,也能通过军民联合作业尽快修好。这对支援前线作战意义重大,很多重型装备和伤员都从这里经过。
据介绍,在铁道抢修、浮桥架设、船只运输、伤员救护等支前任务中,当时的辑安百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使这座抗美援朝前沿县城成为有力的后方保障。
佟德才介绍,战争初期,辑安的江桥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始终屹立不倒,不仅在大部队开拔前期就成为先遣部队的重要通道,还在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遭到猛烈轰炸后,成为多个主力部队的过江通道,为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走在桥上,桥头的碉堡上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辨。这座矗立于国门附近的桥头碉堡,名为下解放桥头堡,修建于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是日本为掠夺物质资源、连通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而修建的铁路防御设施。
杜国魏说,碉堡始建于1938年,钢筋水泥结构,共4层。“从外墙上可以看出,依旧有很多弹孔,很多都是当时抗美援朝期间敌军扫射轰炸我大桥设施阻止志愿军出兵的证据。然而,敌人的疯狂扫射,并没有阻挡志愿军前进的步伐。”
目前,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已经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中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抗美援朝历史,了解“英雄之城英雄桥”的过往。
资料图片: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及口岸。(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相关新闻
- 2020-10-27【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齐头并进 秦巴山区迎来好生活
- 2020-10-27【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贫困村变小康村 袁家村带动万余农民实现增收
- 2020-10-27【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小柿子推动大产业 生态园里笑声多
- 2020-10-27【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做大红色旅游产业 照金走出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