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粵港澳大灣區與西部合作新機遇 灣區主流媒體走進甘肅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甘肅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實現“脫貧路上不落一人”莊嚴承諾、書寫波瀾壯闊反貧困鬥爭時代答卷的過程中,匯聚了全省之力、全社會之力,其中不乏“灣企力量”。
9月22日至26日,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香港商報聯合舉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西部行”走進甘肅,10餘家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記者先後走進蘭州市、武威市以及蘭州新區,“零距離”了解當地在生態環境治理、文化旅遊、富民產業、脫貧攻堅等多領域的發展建設情況,以期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與甘肅合作的新機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西部的優勢資源有效對接,助推甘肅鄉村振興。
內外兼修的蘭州:“顏值”與底蘊並存
兩山相擁、大河中流,山高水遠、天長雲闊。黃河穿城而過,賦予了蘭州這座西部名城獨有的靈動與生機。近年來,蘭州市以“精緻蘭州”建設為理念,讓蘭州這座西部名城不斷朝著有質量、有品位、有活力的現代化中心城市方向鏗鏘前行。如今的蘭州,雄奇中有著細膩,粗獷中透著精緻,一個市容整潔、生態良好、文化浸潤、產業多元的蘭州正闊步走來,以高調姿態宣布西部之都的“強勢歸來”。
市容靚 蘭州美
《澳門商報》駐廣東辦事處主任陳仲皋已經來蘭州3次了,以前蘭州給他的印象就是一個重工業城市。這次來,看到蘭州的藍天白雲,他非常驚喜。 “能夠感覺到蘭州市政府非常重視環保,相信未來的蘭州將是綠色、環保、安寧的美麗城市。”陳仲皋說。同樣,《深圳商報》記者陳發清18年前就讀於蘭大,再次回到蘭州,驚嘆於環境的變化,他說,“現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水平加強了,尤其是大家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讓人倍感欣喜。”
藍天白雲、空氣清新、城市干淨……這是媒體團對蘭州的“初印象”。
曾幾何時,蘭州坊間流傳有“沙塵走廊”之說,讓廣袤荒山禿嶺坡上綠裝,呼吸新鮮空氣成為幾代蘭州民眾的共同夙願。
據官方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2年是蘭州生態環境快速發展的階段,該市立足改善民生,通過構建山、河、路為主的城市綠地生態體系,形成了以南北兩山為屏障、以城市主次幹道為骨架、以黃河風情線為主線、以單位庭院綠化為基礎、以遊園廣場為景點的城市綠化格局。
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增容擴綠”,則一直是蘭州林業部門探索的問題。 2016年,蘭州官方探索啟動城區屋頂綠化試點工作,選擇在部分小區、企事業單位的樓頂上“增綠”。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足9平方米到11.08平方米,從“省級園林城市”到“國家園林城市”,從地面綠化到屋頂綠化再到立體綠化,蘭州的腳步從未停歇。
曾一度是全球大氣污染嚴重城市之一的蘭州,通過減排、壓煤、除塵、綠化等系列措施,終重現藍天,“蘭州藍”亦成為城市建設“範本”。
目前,蘭州正以黃河風情線大景區、五泉山、白塔山等為重點,以“情系母親河”黃河雕塑長廊、黃河樓旅遊綜合體等重點景觀項目建設為引領,合理配置植被,使該市整體綠化設計更加合理且富有特色。
產業豐 蘭州富
媒體團先後走進榆中高原夏菜基地、甘肅(蘭州)國際陸港、蘭州黃河風情線,看似不相及的地方,卻是蘭州代農業、物流產業、文化旅遊產業的標杆,是蘭州產業多元化發展的縮影。
回首近年來蘭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每一個腳步都堅實有力。伴隨著這座城市的完美蝶變,廣大群眾充分享受發展紅利,人均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費方式進一步豐富升級。
記者了解到," 十二五 " 末期,蘭州市生產總值 2095.99 億元,比上年增長 9.1%。至 2019 年,該市地區生產總值 2837.36 億元,約為 2015 年經濟總量的 1.35 倍。 " 十三五" 以來,蘭州堅持質量和效益並重,制定實施重振" 蘭州製造"、發展新能源、高鐵經濟、" 夜經濟" 等政策措施,推動經濟加快轉型、提質增效,經濟結構調整收效明顯。三次產業結構由 2015 年的 2.68:37.34:59.98 調整為 2019 年的 1.82:33.32:64.86,第三產業佔 GDP 比重比 2015 年提升了 4.88 個百分點。
去年,蘭州產業升級步伐持續加快,聚力發展" 四千七百" 和十大生態產業,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項目183 個,創建智能工廠11 戶,成立先進製造業發展促進中心,與華為、浪潮等35 家企業構建產業聯盟,高分子防水新材料產業基地等項目建成投產,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3%。
多元產業的發展,給當地市民帶來的是切實的“紅利”,數據顯示,2015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088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21 元。到 2019 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8095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605 元。
武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武威八步沙林場、黃花灘移民區興盛種羊繁育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甘肅省武威市近年來著力打造生態扶貧樣板工程,在生態環境治理見成效的同時,也構建了適合當地發展實際的生態產業體系,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培育了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綠水青山成效顯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不斷鞏固、紅崖山水庫成為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青土湖由荒漠再現碧波蕩漾……近年來,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明顯,古浪縣八步林場“六老漢”三代人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治沙造林精神被廣為傳頌。
媒體團一行走進八步沙林場,放眼望去,花棒、白榆、檸條等各種抗旱樹種鬱鬱蔥蔥、生機盎然,臨近中秋,絲毫不顯蕭瑟,昔日沙漠圍城變身森林公園。
“兩個轉變”是武威市委書記柳鵬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的切身感受,也是對武威兩年來變化的最好註腳:“這兩年,武威在生態環境方面已經實現了差等生向好學生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很多地區,綠水青山正在向金山銀山轉變。”
“兩個轉變”即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轉變。從被動搞環保到主動開展生態建設、從注重經濟發展到生態經濟並重,武威正式開啟了蝶變之路。
近年來武威市堅持做好生態保護“加減法”,紮實推進國土綠化倍增行動、國家節水行動,科學防沙治沙,著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近三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18萬畝,年均39.4萬畝,是前5年年均造林面積的1.34倍,武威市獲批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全面整改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祁連山150個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7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6個地下水國家考核監測點位水質全部達標,土壤環境總體安全,石羊河被水利部遴選為全國示範河湖之一。
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武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範基地、黃花灘移民區興盛種羊繁育基地、黃花灘五道溝萬畝日光溫室示範基地等相繼建成,在持續改善地方生態條件的同時,帶動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數據顯示,去年,全市生態產業實現增加值141.27億元,佔GDP的28.9%。
生態產業致富路
“武威市四縣區中,天祝縣為“四省藏區”貧困片區縣、省定“兩州一縣”深度貧困縣,古浪縣為國家六盤山貧困片區縣、省定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涼州區、民勤縣為省定“插花型”貧困縣。”武威市委副書記趙立新與媒體團座談時介紹到,去年底,全市實現脫貧摘帽,大考提前“交卷” 。
為了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武威市下足了“功夫”,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佈局建設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引進實施頂樂牛業、中天羊業、興盛種羊、德青源金雞、嘉禾佳醬菜、海昇水果胡蘿蔔、眾興菌業、正陽馬鈴薯、普安製藥等一批產業扶貧項目,每個特色產業背後都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能人大戶支撐帶動,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古浪縣黃花灘六道溝萬畝日光溫室示範基地,溫室大棚內各類蔬菜長勢喜人。該基地還被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和武威市農業農村局合作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規模已經達到318畝,主要生產番茄、香瓜、節瓜等高原夏菜,專供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晝夜溫差大、降雨少、土壤無污染等都是我們的天然優勢。”基地負責人介紹,當地產的蔬菜口感更好,甜度也比其他地區的更高一些,在大灣區市場上備受歡迎。據了解,作為武威市古浪縣沿沙產業帶的標誌性工程,該縣充分利用移民區光熱沙資源和現代農業技術,建設以日光溫室精細果蔬為主的產業園區。目前僅黃花灘就建成戈壁農業生產基地10個,建成日光溫室6828座1.36萬畝。
趙立新介紹,今年以來,武威市保持了“零疫情”局面,經濟實現逆勢增長。上半年,全市GDP增速居全省第3位,獲全省“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獎”,主要經濟指標中有6項居全省前3位,9項居全省前5位。
蘭州新區:蝶變中的現代新城
2012年8月20日,蘭州新區正式獲批國家級新區,成為全國第五個、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獲批後的蘭州新區被賦予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戰略平台、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等眾多戰略定位。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蘭州新區拉開了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序幕。
目前,蘭州新區總投資額超過3200億元、GDP增速連續多年領跑國家級新區、常住人口突破36萬人、核心區200平方公里範圍內基礎設施全面配套。
經濟增速多年領跑國家級新區
獲批8年來,蘭州新區圍繞“經濟新區、產業新區、製造新區”目標,加快培育壯大先進裝備製造、綠色化工、新材料、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現代農業九大優勢產業,累計引進產業項目660多個、總投資超過3180億元,“三個500強”企業達到30多家,產業體量明顯壯大、科技含量持續增高、效益質量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蘭州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39.04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43億元,增速持續多年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蘭州新區展現了其發展的強大韌勁,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領跑國家級新區。
如今蘭州新區產業集群發展、多元化發展已經展露頭角。歷經兩年建設的蘭州新區西北部的綠色化工園區規模初成,蘭州新區化工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集群效應初步形成。其中,“專精特新”化工科技產業園是該園區的“園中園”,目前,3區300棟專用廠房加快建設、投運35棟,項目建設週期之短刷新全國行業紀錄。據介紹,園區全部建成後可形成產值1000億元,吸納就業3萬人。
正在建設中的蘭州新區現代農業公園將成為集生態觀光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業博覽園等眾多功能為一體的農業公園。目前,已經建成的雙創農業示範區節能溫室,為優質蔬菜種植提供了基礎。
打造“帶路”開放橋頭堡
蘭州新區地處蘭州西寧城市群、蘭州白銀都市圈中心,區位優勢明顯,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蘭州新區全力推進向西開放,著力打造全省對外開放橋頭堡。
目前已建成綜保區、國際航空港、鐵路口岸、國際通訊專用通道“一區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體化開放平台,建成西北最大跨境電商監管中心,設立新區木材港,進口糧食、肉類、水果、冰鮮水產品等特殊指定口岸全面運營,綜合保稅區累計註冊企業370家。 2019年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增長110%,國際貨運班列到發數增長286%,進出口貨物量增長333%,成為全國首個進口回程班列超過出口外發的城市,口岸、通道、臨空三維一體開放新格局基本成形。
隨著對外開放通道不斷拓展,新區已開通6條國際貨運航線,設立俄羅斯、英國等海外保稅倉4個,蘭州至中亞、歐洲、南亞國際貨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與俄羅斯、德國等40多個國家開展糧食、木材、有色金屬等大宗貿易。 2019年起新區全面推行“單一窗口”,實行先放行、後補稅,報關填報事項減少45%,候查、查驗時間減少50%,報關時間壓縮1/3以上。成為全國首批獲批的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輔樞紐。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