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与文化底蕴
作者:钱念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这里所说的重要经验和深刻启示,包括对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与文化底蕴的深化认识。
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
所谓社会根基,是指决定和制约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中国在这次全球抗疫斗争中,能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交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答卷,与中国独特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威胁和严峻考验。疫情在湖北武汉肆虐之初,尽管恰逢春节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防控形势异常复杂局面,党中央仍以大无畏的果敢勇气和坚定决心,毅然决然实施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封城举措斩断武汉及湖北疫情外溢的链条;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严控人员流动,延长春节假期,停止人员聚集性活动,决定全国企业和学校延期开工开学,迅速遏制疫情的传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
我们经受住疫情考验,步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特的制度优势是坚强支撑和坚实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坚实国力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那么,以家庭为本位的生活方式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治理模式,则为我们取得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提供了心理支撑。
费孝通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流动性和变动性较大,但社会发展却相对比较稳定有序,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由此观念孕育催生的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等家庭美德,它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疫情突然而至,尽管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及春节人口流动频繁期,但政府号召“居家隔离”立即得到全国人民广泛配合,不出门或少出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本位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家不仅是个人成长生活的具体环境,也是抵御外界风雨的有力屏障。面对疫情居家隔离,不仅是杜绝病毒感染、阻隔疫情延伸扩散的有效防治手段,也使家庭成为每个人防疫抗疫的安全港湾,凸显了家庭对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和结构性作用。
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本位的心理认知及生活方式,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治理模式紧密关联。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但两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牵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在这次抗疫中得到充分体现。从下往上看,全国人民以家为点,居家闭门防疫,各村庄、社区、街道、县市等层层把关,严防死守,“一切行动听指挥”,保证疫情防控在统一调度下高效推进。从上往下看,党中央令行禁止,各级党委政府压实责任,全国各地人员、物资高效调配,有力满足重点地区抗疫、基层社区自救和居家隔离防疫需求。这种家国一体、上下呼应、整体联动的抗疫格局,书写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非凡岁月。
我国抗疫实践表明,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以家为本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根基,不仅为历代明德有为之士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也是激励我们在这场异常严峻的抗疫斗争中为国为家顽强拼搏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力量。
中国抗疫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面对疫情严峻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我们无所畏惧、团结一心、精准施策、英勇抗疫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从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到孟子的“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仁不让,勇于担当,一直是中华民族高扬的精神旗帜。这次重大疫情灾难,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蕴藏心底的为国分忧、为民担当的壮志豪情。广大医护人员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最危险的地方冲锋陷阵、拼搏奋斗。党员干部和各界人士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为疫情防控和社会正常运转坚守一线、无私奉献。他们无所畏惧、舍己为人的壮举,不仅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爱国爱家、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爱生命、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崇高道德准则。《周易》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说,天地间最伟大的德行就是关爱生命。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作为目标任务。党中央以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的鲜明态度,在人民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利益权衡上,果断选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宁可一段时间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患,坚决遏制疫情传播蔓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之所以能够有效阻止病毒横行,并始终保持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关键是党中央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这是关爱生命、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在新时代的彰显。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伦理追求。孔子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孟子呼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中华文化历来推崇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舍己为人,疫情防控中,无数逆行者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谱写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新的时代篇章。自1月24日至3月8日,全国共结集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武汉和湖北。在疫情防控、救治任务异常繁重情况下,19个省份以对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向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地市施以援手。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尽其所能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外部关系的价值导向。《左传·隐公六年》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是讲亲近仁义、与邻邦友好相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尚书·虞书·尧典》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是称赞尧帝不仅使自己邦国的百姓明德守礼、安居乐业,还能协调各诸侯国友好相处、和睦合作。将“亲仁善邻”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直至“协和万邦”的思想,彰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演绎成我们今天坚持开放包容,与各个国家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理念和方案。中国在抗疫斗争中与国际社会深度合作,不仅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与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在溯源、防护、检测、救治、药物、疫苗等方面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及策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人民,不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中华儿女不畏困难坚毅前行的奋斗史。跌宕起伏、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何以能够饱经磨难而不断开拓新境?原因在于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积淀了丰富的应对各种危机挑战的经验和智慧,而且铸就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意志和品格。这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面对疫情沉着应战并战而能胜的强大文化支撑。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8日 15版)
相关新闻
- 2020-09-10西媒:武汉成展示中国抗疫成就橱窗
- 2020-07-30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抗疫树立人权典范
- 2020-07-30人民论坛:中国抗疫树立人权典范
- 2020-07-30中国抗疫树立人权典范(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