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奋进在决胜小康路上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蹲点调研之一
特色农作物种植让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户脱贫致富。 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通讯员 白林娟 摄
盛夏时节,河湟谷地上的庄稼卯足了劲地生长,田间地头孕育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希望,写在脱贫群众的脸上。“住上新房子,日子过得攒劲!”在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5岁的乐都区芦花乡本康岭村村民李香兰结束了一天的保洁工作,跟我们分享着成为城里人的新生活喜悦。去年下半年,来自该区11个乡镇的1892户贫困户搬离穷窝,住到了功能齐全的城市社区。
希望,绣在群众的针线中。在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抖音直播间里,戴“青绣”香囊的网红“土族新娘”精彩亮相,展示了土族传统服饰。目前,海东市青绣手工技艺的绣娘近1.5万余名。2019年,加工青绣产品及手工制品60余万件,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海东市持续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措施有力战贫显效
全面摘帽,创造历史新纪录。
2020年4月20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海东市乐都、民和、化隆三个县区退出全省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市6个县区全面实现脱贫摘帽,书写了脱贫攻坚史上的新纪录。
各项脱贫措施成效明显。海东市严格落实“双组长”工作体系,将6个县区划分成六个战区,由6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战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精准施策,真抓实干,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努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完成了脱贫摘帽各项目标任务。
2018年7月,该市平安区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率先在全市实现脱贫摘帽阶段性攻坚目标。“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把握正确方向,脱贫攻坚才有根本的政治保障;只有激发群众活力,脱贫攻坚才有基本的动力源泉;只有广泛凝聚合力,脱贫攻坚才有强大的综合支撑;只有夯实基层组织,脱贫攻坚才有稳固的坚实基础。”平安区委书记靳力曾感慨。
截至2019年4月中旬,全市634个贫困村4.52万户16.9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10户49人,贫困发生率从精准识别时的13%下降到0.03%。产业发展推动致富
脱贫是前提,振兴促发展。
脱贫攻坚重点解决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而脱贫后的持续发展,才是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需要外部机会和内生动力双重支撑。乡村振兴正是通过为贫困群体提供更稳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机会,激励内生动力。
海东市以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在培育扶贫主导产业、扶持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增收示范户上持续发力。
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早已不是那个采砂场尘土飞扬的旧模样。2018年4月,村“两委”将10.6公顷土地进行整合,带动周边前跃、纳家等4个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我们的原生态旅游景区,2019年门票收入830万元,加上村民经营的农家院、景区务工、经营摊位等,实现了1300万元的总体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说。
脱贫攻坚4年以来,海东市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标准,全市累计投资8.28亿元扶贫资金,落实5.36亿元小额信贷资金,对4万多户15.31万名贫困人口因户因人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项目助力脱贫致富。
以每村200至300万元补助标准,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亿元,通过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旅游企业带动等模式,先后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49个,直接或间接带动188个贫困村4062户贫困户13339人贫困群众实现生产性、经营性、劳务性多元增收。
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3亿元,实施6个贫困县区扶贫产业园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12954户27797名贫困人口增收。
易地搬迁提升品质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
脱贫攻坚以来,海东市累计投资22.33亿元,对6县区63个乡镇343个村1.47万户5.3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要做好乡村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等工作,让搬迁群众实现从脱贫到小康的生活品质提升。
2017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实施北山乡整乡易地扶贫搬迁,成为青海全省整乡搬迁首创。在搬迁后的北山乡庄子沟村脱贫户鲁爱华家,现代化的家用设施透出一股城市的生活气息,去年一家人在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下种马铃薯收入2万余元,加上她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工资和丈夫务工,家庭年收入近6万元,稳定脱贫奔小康。
“北山乡集中流转土地533.33余公顷,解决季节性用工1万余人次,成立劳务公司输出劳动力110多人次,为21户贫困户提供廉租商铺21间,协调解决保安、环卫等就业岗位358个。” 乡党委书记范承东说,利用这些搬迁的后续产业,村民进城后不仅过上了小康生活,还成功转变为市民。
东西协作合力促小康
全国一盘棋,决胜在合力。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海东市牵江苏无锡之手,全市6个县区、18个行业部门、39个乡镇、35个行政村、8家医院、47个学校与无锡市相关单位建立了结对关系,创立了“1+6+18+N”的无锡·海东携手奔小康新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扶贫协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无锡市先后落实帮扶资金5.03亿元,实施项目198个,4.6万名贫困人口受益。同时,依托人才交流,使海东市干部职工及农村致富能人的服务群众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化隆回族自治县与江苏无锡市锡山区结对以来,县委组织部门先后组织3批30名专业干部到无锡挂职。简玲是化隆县农业和农村科技局干部,自去年11月从锡山区农林局挂职回来后的5个多月,她向无锡推销了1500多公斤化隆牛羊肉,销售额达到10万元左右。她打算继续推销化隆的酸奶、虫草、璇鸡、清油等农产品,并探索网络销售。
帮扶期间,无锡为海东打造了“影像诊断、重大手术、新技术化疗、康复治疗”等四方面重点医疗科室和“同步课堂”“主课提升”“副课规范”等3方面精品课程,建立了“甜叶菊”2个新品种实验推广基地,建成了1所(食用菌)科技服务超市……这些技术和产业 ,助力海东持续发展、村民增收奔小康。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消除心理贫困,保持内生动力。
培育内生动力要将“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脱贫群众实现物质脱贫,只是迈进小康的第一步,要实现长久富裕必须消除精神上、思想上、志气上、动力上的心理贫困。“扶智”是学习知识与技术,“扶志”是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健康奋发的精神,两者缺一不可。
海东市一直注重精神脱贫工作,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学习、培树典型、现身谈致富等形式,从心理、思想、文化等层面教育群众,感化群众。在青海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补充出台了移风易俗奖惩意见等,通过政策宣传、行政干预、法律介入等措施,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广大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努力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团结村的脱贫光荣户马克力木,今年把儿子的结婚计划正式提上日程,他说:“以前娶媳妇彩礼都要二十万元以上,很多村民都犯愁,去年开始执行新规后,他们村里娶进的媳妇彩礼都在十二万元左右。” 副乡长马德荣说。
从2018年8月份开始,循化县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大力为群众减负,成为循化“内源式”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和精神脱贫的重要抓手。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海东市将在2区4县全面退出贫困序列的基础上,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关新闻
- 2020-08-11雄安新区雄县旧貌换新颜:环境变了样 百姓有奔头
- 2020-08-11深圳一架客机增压指示异常 返航人机安全
- 2020-08-11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4户
- 2020-08-11深圳就业人口规模达1170.35万人 同比增长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