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矮了苹果树 宽了脱贫路
酷暑炎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中海村。顶着烈日,村民李元忠在基地里锄草,虽然脸上晒得通红,但嘴里时不时地哼唱几句小曲。
迤那镇所在的威宁县,因纬度低、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也因为个头小、斑点多,一直没能卖出个好价钱,没能形成产业规模。
迤那镇曾是个“包谷洋芋度春秋”的贫困乡镇,10年前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达25.8%。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改变传统种植习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
迤那镇党委书记陈超和镇里一班人经过多次走访后认为,产业发展不能再走老路。为此,迤那镇引进龙头企业、以现代化方式种植苹果。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建文2015年从陕西来到迤那镇调研,一眼就看中了当地的种植条件,从2016年开始到当地栽种苹果树。
起初,村里动员李元忠将土地流转出来栽种苹果树,李元忠夫妇俩心里犯起了嘀咕:“种了那么多年苹果,也没看到村里谁种苹果发了财。”
“所种苹果都是矮化苹果,不会让苹果树长得太高。”让李元忠没想到的是,这次苹果种植采用了新方法,灌溉水管铺到每颗苹果树下,水和肥料一起浇到树根,秋天收果子时,拖拉机直接开进果园,站着就能摘果子。
目前,苹果基地已逐步进入丰产期,市场也正如侯建文所预想的那样,苹果并不愁卖,深受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消费者喜爱。
日益壮大的苹果产业,让李元忠的生活有了新变化,虽然还在种地,但收入有了新来源。李元忠家有9亩多土地流转给了苹果基地,每年除了保底的土地流转费外,挂果后还有利润分红,夫妻俩平常在基地里务工,“一人每天可得80元,常年有活干”。
李元忠告诉记者,去年利润分红得了28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以及夫妻俩的务工收入,一家收入8万多元,“吃穿不愁了,小康的日子已经过上了”。
“目前已经初见成效,1亩苹果的年产值超过1.5万元,大约是种玉米的10倍。”陈超告诉记者,迤那全镇目前栽种了2万亩苹果,仅在中海村就有6000亩,覆盖农户4056户、1.72万人,其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6户、2952人,一年发放工资就超过600万元,真正实现了基地建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
腰包日渐鼓起来的李元忠也开始实现自己的“心愿”。今年农历春节,李元忠买了一辆越野车,如今天天开着汽车上下班,“家里还有十几亩土地,等下一步苹果基地拓展规模,全部流转给他们,收入就更多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牛瑾 王新伟)
相关新闻
- 2020-07-26贵州发展经济注重保护生态 靠绿水青山奔小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2020-07-26贵阳大数据 惠民身边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2020-07-25【每日一习话】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
- 2020-07-25架通电力天路也打通致富路 90后藏族小夫妻学习中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