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消费升温
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复工复产率整体达90%。暑期,浙江、甘肃、河北、四川等一些地方的乡村民宿已预定客满——
乡村旅游消费升温
暑假来临,短途乡村旅游成为新热点,游客到广阔的乡村尽情撒欢,在披绿的田园畅快呼吸,品乡村之美、享健康人生。乡村旅游消费的升温,既能稳就业、扩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可谓“一举多得”。
1、乡村旅游率先复苏
扶犁、采菊、清泉、晨昏、鸟啼、虫鸣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五福临门民宿各间客房的名称。47岁的朱彦杰返乡创业,精心打理着这家民宿。他说,外出务工时最思念的就是村里的古屋、老树、潺潺流过的清泉,以及那些经岁月风雨侵蚀却依然完好保留的拴马桩、石马槽、大磨盘、功德碑。如今,这一切成为民宿最吸引游客的景致。
“4月12日恢复营业,生意越来越好,已接待了兰州、天水、成都、西安、汉中自驾游的客人。”在朱彦杰看来,暑期是民宿运营的好机会,13间房已被订到了8月底。为了让游客住得放心,他每天扫洒庭院、雾化熏蒸,对所有用品尤其是客人有可能接触的用品进行严格消毒,床上用品、卫生间用品、餐具、座椅等做到全覆盖。目前只接待单人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严格检查健康码,还自备了体温枪和口罩,每天对所有游客、工作人员进行测温登记,防控和运营“两手抓”。
据甘肃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甘肃的乡村旅游早在5月就迎来了“小爆发”,五一假期,游客接待量达14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约3.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假日期间乡村旅游过夜人次占比达62%,较2019年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游客在乡村停留和消费的时间更长了。
从全国数据来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各项支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国乡村旅游复工复产率整体达90%左右,乡村旅游重点地区“端午”假期接待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60%左右。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4.56亿,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左右;总收入为1729.9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乡村旅游复工复产成效明显。
美团、携程、驴妈妈等互联网平台数据也显示,周边短途的乡村旅游率先复苏,订单量最大,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2、政策“组合拳”见成效
乡村旅游率先复苏,增强了文旅行业发展的信心,更为“六稳”“六保”贡献力量。
江西乡村旅游复苏快、复工率高,截至7月7日,全省850余家乡村旅游点已经有830余家恢复开放,恢复开放率高达97%,共吸纳近7万名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收入,保住了饭碗。
乡村旅游复苏快得益于江西省推出加快振兴疫后旅游消费的八条举措,如实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实行门票优惠,全省5A级乡村旅游点对周五下午进入游览的游客给予门票半价优惠;组织开展“江西人游江西”“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系列推广活动;发行“江西风景独好”文旅消费卡;推出十大“江西网红旅游线路”、百家“江西康养旅游打卡地”等旅游营销产品等,千方百计吸引游客前往乡村旅游点等景区景点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回暖,带动就业。
乡村旅游需要政策保障和引导。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示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80个村榜上有名。加上第一批的320个,1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让消费者能“按图索骥”就近找到乡村旅游“打卡地”。
不仅有“点”,还有“线”,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各省推荐,汇集了300条乡村旅游线路供消费者选择。比如,河北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宝典中包含乡乐康养游、乡居民宿游、乡韵民俗游、乡味美食游、乡知研学游、乡隅休闲游、乡礼购物游7大主题2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0个旅游扶贫村,109个乡村旅游点,82道乡村美食,83种文创特产,连接了乡村的一、二、三产业。
3、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如何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通过产品创新和环境营造,让游客在乡村能呆得住、停得久,享受乡村、热爱乡村?
全国乡村旅游的“样板”浙江省不断作出新探索,乡村旅游已从最初“农家乐”的“1.0版”,逐渐升级到“乡村观光、休闲”,再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现在是“旅居式乡村生活”的“4.0版本”,主客共享、休闲度假、融入生活完美结合。乡村旅游的业态更为齐全、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综合开发效益更为有效、品牌知名度更为突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回头率也更高。
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和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贫困地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但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是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富集区,具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加强贫困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可以依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文化产业、传统工艺、旅游业与农业生产、加工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就地就业、参与经营,使贫困群众从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拓宽就业渠道、均衡利益分配、促进增收致富,实现真正的“授人以渔”,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张玉玲)
相关新闻
- 2020-05-15率先复苏突破口 美好生活新方式 乡村旅游挑大梁
- 2018-08-27邮储银行“党建+信用村”信贷激活玉门乡村旅游业
- 2017-04-15走进春天:供给侧改革中的农业新价值——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 2007-01-10山西乡村旅游客栈“农家乐”服务规格“星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