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闽北大地:古厝带着乡愁记忆醒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7月4日上午,由福建省南平市海峡旅行社组织的40多名游客走进国家级生态乡镇——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这是“五一”假期之后,这里迎来的首批团客。领略古厝土厝风采,感受乡村文艺气息,众多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九龙村的土厝群。詹国兵摄/光明图片
看着重现的热闹景象,73岁的王商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退休后,他原本一直生活在南平市区,前年又迁回延平区巨口乡九龙村老家常住了下来。“乡村变得美了,人气旺了,我家老宅也整修一新。回来住得下,留得住了。”他说。
闽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别被遗忘、废弃、拆除的命运,带着乡愁记忆苏醒而来。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里,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孙的归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古厝,既是乡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因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脉就在。
今日闽北,数以百计的古厝土厝,借力古厝生态银行、乡村艺术季、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保护与开发形式,焕发新颜与生机,成为当地把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龙头和乡村振兴桥头堡。
探索从碎片化保护走向集约式保护之路
从南平市区沿国道车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巨口乡北坑村。这个村全村为黄姓,是南宋教育家、理学家黄干的后裔。为推动古厝土厝乡村游,村口那座古厝已修葺一新,并改造成为游客服务中心。入门处显著位置,挂着刻有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的红色牌匾。体现乡愁的10首中国传统诗词张贴在村口的路旁,似乎在召唤游子归来。
“福建”之名即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南平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的发源地,曾涌现出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闽北大地遍布明清古厝土厝。仅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巨口乡,就有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4个,完整保存着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
如今,当高铁穿山而过,高速沿村而行,便捷的交通让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巨口乡虽有户籍人口1.3万人,但常住人口却快速地减少到3000人。古厝主人的离开,让古厝的命运岌岌可危。
要保护这么多散落各村的“珍宝”,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个体化、碎片化保护方式。2018年,延平区以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立足“生态银行”理念,创新性地设立“古厝生态银行”,整合、盘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资源,探索古厝集约式保护新模式。
两年来,延平区通过搭建集古厝收储、信息发布、流转经营、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出台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建立闲置资产开发利用工作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逐步让闲置古厝实现从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蝶变”。
延平区委书记赵明正介绍:“为了让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我们推出了3种保护模式。一是成立南平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统筹发展以古民居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乡村艺术旅游产业。二是出台《延平区村级公益性项目财政扶持奖励实施办法》,以民间投资为主、政府奖补为辅,引导乡贤造福桑梓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延平区民宿扶持奖励办法》,引导乡贤建立乡村振兴理事会,把乡贤引回来,参与古厝土厝改民居民宿,发展乡村游。”
文化激活乡村生活,艺术点亮村容村貌
古厝醒了,古厝人也醒了。巨口乡谷园村80多岁的老人吴太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觉得一定要把自己所知的每一座古厝历史记录下来。他因为患喉癌不能讲话,于是便手写资料,并结集成册出版,让古厝故事不至于随着老人的离去而被遗忘。
在巨口乡谷园村,“谷园茗茶馆”虽设在外观陈旧的土厝里,却以城市咖啡馆的风格装饰,令人眼前一亮。巨口籍绘画写生艺术家李培福正在精心创作一幅谷园山水油画。“我准备给在这里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题上一首歌颂家乡的诗。”李培福笑着说。他30岁离开家乡,当过北漂,也去过深圳、厦门,在外漂泊了20多年,去年被家乡的变化所吸引,又回来定居。“如果没有这样的创作环境与文化氛围,我就不会回来了。”
乡村生活如果有文化的激活,乡村环境如果有艺术的点亮,这样的乡村,才有活力与吸引力。借助古厝新颜的强大魅力,延平区自2018年起连续两年举办以“艺术激活乡村”为主题的乡村艺术季,旨在让百年古厝实现文脉相承,让生态巨口实现艺术增美。
国内外的艺术家来到巨口,住在古厝里,行走在山水间,迸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创作了大量充满乡村风情的艺术作品。延平区委宣传部领导介绍说,12位国内外艺术家和3个艺术设计院校参与了去年乡村艺术季。他们驻地创作了18件大型户外作品、62件小型作品。15位巨口籍乡土艺术家也返乡创作了20件作品。这些作品与前年艺术季留下的42件作品一起,在古厝、古村、青山绿水间长期保留,呈现给每一位来巨口乡观展的人。
与此同时,投资2100万元打造的巨口自然学校、写生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基金会、艺术院校、艺术爱好者前来开展艺术创作。随艺术家而来的则是展览、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宛若山村“798”的艺术氛围,让巨口迅速成为旅游热点,数十万游客蜂拥而来。
古厝因文化、艺术的植入而生机盎然,而古厝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艺术季举办期间,众多老人当起了志愿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也走出古厝大门,主动当起了保洁员。她逢人便笑,吸引了众多的镜头。
从文化着手到经济落脚
老人回来了,乡贤回来了。300多名外出人员回家乡投资创业。众人拾柴火焰高,延平区的文化生态、自然生态,转化为旅游产业、绿色产业的机遇,也随之而来。
“守护古厝,是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着手,但如果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村民生活的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上,落脚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中,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力量。”赵明正书记说。
延平的生态转化,受益于观念的变化与视野的开拓。巨福公司作为古厝生态银行运作的政府平台,迅速成立了文化资产整理小组,对各类文化历史遗存开展全乡大盘点。与此同时,巨福公司也把视线投向了延平区优质的生态资源。这些自然生态资源可以借助“古厝生态银行”机制,与古厝资源一起,实现最大化增值。延平区共有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村49个、市级生态村171个。延平委托专业机构对辖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精确摸底调查,全面整合国土、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自然资源数据,通过分类设计、分层处理,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同时,引导鼓励农户将手上分散的农田、山场、鱼塘等自然资源“存储”到巨福公司平台,由巨福公司进行提升改造,策划项目并对外招商、实施。
目前,延平的生态转化势头正旺。为了尽快把文化提炼的成果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巨福公司对入股的各类村集体资产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提升工程,使得被赋予文化无形资产的这些乡土资源,得到全方位挖掘,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今日延平,土厝老屋重放异彩,绿色生态产业生机勃勃,它们相得益彰,形成了1+1>2的效应,成了投资者眼中的抢手货。目前,延平已成功吸引10多家国内文化旅游企业前来洽谈养生项目、民宿改造旅游项目、农业旅游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已梳理闲置古厝民居600多栋、礼堂校舍466座、其他农用配套用房800座;已改造闲置古厝民居226幢,礼堂校舍186座,带动农户就业2800人,新增农创客120人;签约和意向项目达32个。
第三届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将于今年10月举办。为此,延平区已于6月份启动古厝生态银行杯“古厝乡情·生态巨口”第二届全省摄影大赛征稿;7月2日正式对外征集青年艺术家志愿者,前往巨口乡进行艺术创作;巨口乡四个村的“水美乡村”建设在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资金的支持下已近尾声;巨口乡主街道立面改造、众多民宿提升、乡村公路改造等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古厝安好、文化复兴的闽北新农村,必将成为数百万闽北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家园。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2日 01版)
相关新闻
- 2020-05-19总投资1463亿元!福建省2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 2020-05-12[新闻直播间]福建厦门 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投产
- 2020-04-21福建:政策“加油” 企业复苏
- 2020-04-21福建复工电力指数持续向上 —— 政策“加油” 企业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