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锦评天下:环环相扣,筑牢防汛减灾坚实堤坝
当前,我国已进入汛期,长江流域强降雨频密,江河湖库水位迅速上涨,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防汛减灾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面对我国汛情的来势汹汹,面对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防汛减灾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前所未有。这不仅事关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还关系到全面打赢三大攻坚战、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各地各部门抓好防汛减灾的各个环节,在“防”“抗”“救”上下好功夫,才能化险为夷,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和损失。
未雨绸缪,“防”要防得更加精准细密。重大灾害的来临往往具有突发性,唯有积极作为、充足准备,才能以应对能力的确定性对冲灾害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要注重风险防控的全覆盖与抓重点,不仅要重视对江河湖库的持续监测,对排水系统的持续维护,对供水、供电等设施的持续检修,也需要关注到不同地形对农村与城市造成的不同影响,精细做好风险排查、预测预案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工作安排的全统筹与抓关键,遵从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统一调度指挥是做好防汛减灾工作的关键。与此同时,也应将上下“一盘棋”的思想贯彻到本地区各项工作当中,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抓牢防汛减灾的主动权。
攻守兼备,“抗”要抗得更加科学有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答好这一课题,就需要以科学手段不断强化应对能力。要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这不仅事关群众转移、紧急救援等应急工作,更对下一步排水排涝、恢复重建具有指导意义;要确保信息传达的有效性,除了在第一时间将防汛信息传达给责任人和基层群众之外,将防灾减灾纳入常态化教育,才能保障这些信息快速转化为自救的能力;要汲取防汛减灾的经验教训,对遇雨即涝的城市低洼地段要提早做好排水系统的优化升级,对防洪力量较弱的农村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力量,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充足。防汛减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唯有保持系统性思维去谋划布局,才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提高治理能力。
急人所急,“救”要更加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需要以推己及人的实际行动予以落地。今年以来的洪涝灾害已造成广西、贵州、广东、湖南等26省(区、市)1256万人次受灾,63.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3.2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1万余间房屋倒塌,18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9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1亿元。如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如何解决他们家园被毁、农田被淹的生存问题,如何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如何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都需要当地各级领导干部拿出真本领和硬实力,在全国人民支援之下,以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考验的不止是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还有他们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担当和勇气。
防汛减灾工作容不得丝毫犹豫闪失、麻痹懈怠。越是严峻复杂的形势,越需要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竭尽全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才能筑牢防汛减灾的坚实堤坝,打赢这场硬仗。
相关新闻
- 2018-07-13【关注防汛减灾】勠力同心 "孤岛"不孤——文县碧口镇抢险救灾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