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探索实践七条“精准打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黔南探索实践七条“精准打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自2018年全省掀起农村产业革命以来,黔南州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坚持问题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上进行实践探索,有效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
都匀良亩标准化蔬菜基地。 李庆红摄
黔南总结成功经验,强补缺陷短板,瞄准科学规划、组织领导、龙头引进培育、目标市场、利益联结、示范引领等7个“靶心”,提炼形成“黔南州探索实践农村产业革命精准打法七条”,直击农村产业革命“要害”。
5月27日,罗甸县罗化村蔬菜基地西红柿采收场景。 李庆红摄
第一条,突出科学规划,解决选什么、种什么的问题。一是强化统筹规划形成全州“一盘棋”,形成了“南茶蔬菌、中花果药、北烟梨(刺梨)畜”的规划布局;二是立足传统优势选择主导产业,选定都匀毛尖茶、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生态家禽等6个本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打造了都匀毛尖茶等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品牌;三是瞄准市场需求做强特色优势单品。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扩面的基础上,发展佛手瓜、茭白、百香果、铁皮石斛等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单品;四是丰富业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统筹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促进农业和旅游双发展,农业增产与农户增收双促进,农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双推进。
6月5日,都匀良亩基地茄子采收。 李庆红摄
第二条,突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解决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州组建产业专班实行集团作战,建立了州领导领衔推进机制,组建了12个产业发展集团,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当好“阵地指战员”,村级党组织当好冲锋陷阵的“尖刀队”,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当好生产车间和“销售员”,农民当好“主力军”。
茶山采茶忙。 李庆红 摄
第三条,突出龙头引进培育,解决规模化、产业化的问题。一是狠抓龙头企业的培育,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扶持,组建国有龙头企业,统领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经营主体招引。招引一批实力强、品牌亮、影响广的国内大型企业和集团来黔南投资农业产业,针对年实际投资额给予相对奖补。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引导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主体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三是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形成紧密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联盟,解决分散农户经营面临的市场对接和社会化服务难题;四是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整合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工人正在挂袋上采摘木耳。 徐朦 摄
第四条,突出规范标准建设,解决有品无牌、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州级制定绿色或有机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各县(市)围绕主要品种制定县级标准,开展产品质量标准、采收标准、病虫害防治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等制定工作。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类体系;二是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优先将“二品一标”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推动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环节可追溯,建立追溯管理基本制度;三是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依托州农业投资公司,整合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品牌,实行统一注册、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做好“黔山绿品”“黔山贵品”等州级公用区域品牌管理,统一黔南品牌名称,统一包装标准。
罗甸火龙果分级包装销售。李庆红摄
第五条,突出目标市场,解决谁来卖、卖给谁的问题。一是政府搭建平台销。引导主导产业经营主体与省内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产销订单。拓展省内及周边市场,对接省外目标市场,打通销售关键节点。加强与“农企”“农校”“农超”和本地机关学校食堂对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销。充分发挥州县两级平台公司和供销社的带头示范、兜底保障作用,推动农业生产与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每年组织州内龙头企业举办或参办2—3次各类展示展销会、推介会;三是线上拓展渠道销。通过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网店运营、抖音平台等方式,不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州县联动引进苏宁易购、拼多多、天猫优品等国内外知名电商服务企业,推动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学校、孵化园和创业园,畅通销售出路。
平塘蓝莓通过网络直播走向全国。 徐朦 摄
第六条,突出利益联结,解决怎么联、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入股分红、契约订单、产业融合、就业务工、反租倒包、飞地模式、种养加销等方式,将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起来,实现抱团发展,效益共享。
山上种有“摇钱树”。 李庆红摄
第七条,突出示范引领,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通过打造样板树典型,强化培训推技术,能人带动示范,发现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打造一批样板,探索黔南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子。
食用菌采收上市。 李庆红摄
黔南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班代荣表示,这七条精准打法,有探索总结的成功案例,也有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方式方法。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县市“补短板”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各县市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指明方向,明确目标,提供了发展路径和行动指南,有效避免实践探索中走“弯路”,起到取长补短、强化弱项的作用。(刘雪红)
独山茶旅融合项目。 李庆红摄
相关新闻
- 2020-06-17雪山下厚植“民生底色”
- 2020-06-17 水清山绿生活美
- 2020-06-17古城西宁绿意浓
- 2020-06-16习近平总书记谈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