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搬迁群众“旧貌换新颜”
贵州搬迁群众“旧貌换新颜”
“一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工作地离家还近,能照顾家人孩子。”谈起当下的生活,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居民王菲告诉记者。
旺家社区是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入住搬迁群众4332户、1.8万余人。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就业,社区将原本规划修建社区综合服务大楼的地方“让”出来,打造了6000平方米的扶贫微工厂,引进贵州苗绣、景航服装等7家企业入驻。王菲就这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据旺家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何英介绍,该社区的扶贫微工厂可解决600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时期预计将188万人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其中城镇化集中安置达179万人。“确保进入城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搬迁群众充分就业,不仅是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的要求,也是他们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根本保证。”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徐元刚表示。
据了解,贵州省很早便开始谋划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着力打造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后续扶持的“五个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贵州各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搬迁劳动力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技能,同时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等方式,拓展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
今年以来,贵州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帮助务工群众返岗复工,取得了明显成效。
毕节市织金县聚焦帮扶资源抓就业,借助全国工商联定点帮扶、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恒大集团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优势资源,积极为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搬迁群众联系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务输出。
六盘水市钟山区明装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装加工、生产、批发、零售为主的企业。疫情防控期间,该公司将简单的衣物加工交付给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扶贫微工厂,让工人将原材料带往家中进行简单加工,既避免了人员大规模聚集,又保留了工厂的生产力。
贵州省生态移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该省搬迁劳动力就业人数85.15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的86.9%,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中县内务工34.22万人,县外省内务工12.52万人,省外务工38.41万人。
为确保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如期稳定脱贫,贵州近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巩固劳务输出成果、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增收政策扶持等三个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工作提出了系列具体支持举措,包括劳务输出、培训、就业、创业、财政、金融、税收、兜底保障等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帮扶引导,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强化主体意识,扶上马、送一程,让更多的搬迁贫困群众通过勤劳奋斗实现脱贫。”徐元刚说。
从挪穷窝到迁新居,从居深山到住城镇,从地道农民到新型市民,从土里刨食到打工创业,贵州搬迁群众“旧貌换新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通讯员 潘君毅)
相关新闻
- 2020-06-08布次仁:赶着牦牛奔小康(行走“三区三州”探脱贫)
- 2020-06-08综合消息: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强大合力,肩负大国担当——多国人士积极评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
- 2020-06-08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2020-06-08疫情叠加抗议 美总统选战遇“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