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艺术:用延安文艺精神指引抗疫创作
原标题:为人民而艺术:用延安文艺精神指引抗疫创作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是当时文艺界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毛泽东论述文艺的经典文献,同时也成为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时隔72年,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当今文学创作的重要遵循。从两次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当今时代文艺创作的思想和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有着深深的历史关联,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了延安时期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
时至今日,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疫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的抗疫成果举世瞩目。在这样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新思考文艺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的引领作用,深入探究文学艺术“为人民”以及“如何为人民”的问题,成为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的《讲话》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艺思想上奠定了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精神的基石。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既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抗战时期文艺对普通大众所起的动员作用,这些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对为人民而艺术的有益探索。但文学艺术家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并以民众为主体而进行文艺创作的思想则是毛泽东在延安的《讲话》才得以真正确立。因为只有在解放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普通民众(当时主要是农民和士兵)才真正成为读者主体,文艺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深入到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大众的生活。
《讲话》围绕着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这五个方面展开,深刻阐明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核心问题。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对当今文艺创作影响最为深远的纲领。首先,在“为群众”这一核心问题上,毛泽东对“人民大众”做了非常明晰的界定。这一界定,为我们阐明了文艺创作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其次,在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的《讲话》同样进行了深入阐释,即“群众路线”。毛泽东的《讲话》解决了当时文艺创作一系列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
《讲话》之后,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深入群众,创造出了一批脍炙人口,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优秀文艺作品:扎根于农村、与农民血肉相连的乡土小说家赵树理开创了大众化创作的典范,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孙犁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诗化小说《白洋淀纪事》描绘出解放区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健康、乐观、淳朴的人性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则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所发生的伟大历史变革;此外,新歌剧《白毛女》、以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都成为大众文学经典。
延安文艺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发扬
如果说毛泽东的延安《讲话》奠定了为人民而艺术的基石,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则是在新时代承继并发扬“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文艺方针。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指示明灯。在这个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文艺在新时代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两次不同时期的讲话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人民性”这一核心文艺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延安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如果说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体现的是如何创作更为普及化、大众化,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讲话强调的是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是延安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创作的论述,既是对毛泽东《讲话》精神的传承,又深深扎根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它不仅指出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市场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更是从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核心价值观、审美追求、思想和艺术性等多维度、多层面进行了新的阐释: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事实上,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学创作中不乏既体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又兼具艺术性与大众性的作品。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翘楚。小说在展示普通人民艰难处境的同时,集中体现了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中华文明的韧性。小说是文艺“大众化”和“优秀文艺作品”的完美融合。而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路遥深入文学创作的源头,把人民大众的生活经历作为自己的素材来源,同时,人民大众也是路遥所创作的目的。这样的作品,也成为我们新时代文艺创作新的标杆。
抗疫呼唤延安文艺精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同样,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在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牢记,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扎根于人们群众生活的现实土壤,创造出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今天,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今天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再次向世界证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唯一符合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保障人民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逆行到抗疫第一线。这些逆行者来自于我们的人民大众:他们有时刻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的人民军队;有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走向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有默默守护亿万百姓安全、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安干警;有从全国各地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修建,向世界展现“中国速度”的建设者;有无数默默无闻,为抗疫前方和亿万群众提供后方生活保障的社区工作者……是他们筑成了牢不可破的“人民防线”。抗疫过程中无数的无名英雄书写了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应该牢记光荣的使命,努力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记录下人民在抗疫中的伟大壮举,向世界展示中国取得的成就。
在这次疫情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构筑起牢固的人民战线。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文艺工作者们应该不忘创作初心,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相关新闻
- 2020-05-28联播+丨2020“两会时间” 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 2020-05-28人民网评:为香港市民安居乐业撑起“保护伞”
- 2020-05-28联播+丨2020“两会时间” 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 2020-05-28民法典:坚持人民至上 彰显中国特色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