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生态”变成“金饭碗”——十堰推动绿色发展侧记
十堰马家河建人工浮岛,净化水质。
近日,湖北省2019年度各市州党委政府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目标考核结果公布,十堰位列榜首。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以此为契机,围绕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目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成为目前中西部地级市中唯一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转方式,绿色产业顺势而起
“老铁们看仔细了,这里是世界茶叶生长的‘北极’,茶叶高香,生态有机……”蒋春莉一手拿着手机,一手将村里产的茶叶展示在镜头前。
蒋春莉是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知名网红,她在村电商扶贫中心建立了12人的直播团队,利用网络推介大山深处的绿色产品,在下营村释放出了连锁效应。
“疫情没有影响村民脱贫的脚步!”村党支部书记刘挺洲介绍,下营村是国家重点贫困村,全村开设网店523家,2017年整村脱贫。今年1月至4月网络销售产值超过八千万元。
从躬耕陇亩,到网红致富,下营村脱贫模式的变化,代表着十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批绿色产业顺势而起。农夫山泉、华彬、润京等矿泉水企业入驻十堰,做起大自然的“搬运工”;房县洑汁黄酒,形成20亿元规模的产业;农村建起绿色特产基地600万亩。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全市83.3万建档贫困人口已整体脱贫。
作为汉江流域重点城市,十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建设“水源地,汽车城”,打造“美丽十堰”;推进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打造“畅通十堰”;创新汽车、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创新十堰”;加大扶贫力度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造“幸福十堰”;建设内陆城市双向开放新高地,打造“开放十堰”;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活力十堰”。
为此,该市策划建立了“六个十堰”专题项目库,梳理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库及重大事项争取清单项目近1200个,总投资9000亿元;策划了“十四五”规划长江经济带5亿元以上项目近500个,总投资8000亿元;进一步完善十堰市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库”项目1496项,总投资6853.7亿元。
河长制是“责任制”而非“冠名制”
2017年,十堰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共2811名,其中市级河长15名,书记、市长位列其中。十堰市委市政府强调:河长制是“责任制”而非“冠名制”,河长除了完成防洪等任务外,主要承担河流治理的职责任务。
几年来,各级河长多次深入巡河,仅2018年与2019年,十堰市、县、乡三级河长累计巡河10000多人(次),村级河长巡河已实现常态化。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调研十堰神定河,看到神定河河长办有人员、有车辆、有工作制度、有办公场所、有经费保障,对其实施一线调度、一线督办、一线推进给予充分肯定,说十堰这个河长办真正“坐实”。
近年来,十堰累计投入约30亿元,大力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累计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十堰还清理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对全市1578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12年以前,流经十堰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为啃下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这块“硬骨头”,该市对5条河流域沿线80多条支沟、近千个排污口等进行大规模牵头整治。
在治理“五河”过程中,十堰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创新采用先建设后付费方式,对好的污水处理技术全面推广,让不达标者退出市场,最终引入碧水源、深港环保、北京排水集团等多家第三方治水公司,采用膜工艺、人工快渗工程、红菌技术等27项先进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官山河、犟河、剑河已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Ⅲ类,神定河、泗河也于2019年相继消除劣Ⅴ类水质。
争做环保领头雁
十堰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在全省率先出台《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考核和追责问责体系。出台《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被列为湖北省改革十大典型之一。
目前,十堰重大生态工程推进成效显著。“厕所革命”:全市去年完成六大类厕所建改94199座,超出计划数量130%,累计完成三年总任务92.13%;“精准灭荒”:去年通过验收造林18.17万亩,已完成总任务的96.12%;乡镇污水治理:85个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建成运营,累计新建污水管网499公里,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年清运城乡生活垃圾76.3万吨,其中市县城区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同时,持续保持大气治理高压态势。去年4月关停东风热电厂和十堰阳森热电厂,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京能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运。与中国环科院大气所联合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分物种源排放清单研究工作,全市54家企业纳入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计划。加强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实现省环委办通报“零火点”“零黑斑”预定目标。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成1183个农用地土壤点位样品和418个农产品点位样品检测,并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全面启动83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排查8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开展全市149家尾矿库核实以及尾矿库地块信息调查和环境风险预判,完成竹溪县中峰镇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项目,安全转移处置各类危险废物约1.5万多吨。(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李江 李启东 叶相成)
相关新闻
- 2020-05-27绿色正在“唤醒”石漠山区——广西生态扶贫新观察
- 2020-05-26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经济效益“加速”:已完成191万元林业碳汇交易
- 2020-05-26杞县:生态环境守底线 千年古镇换“新妆”
- 2020-05-26瞰中国|春瞰汀江 岸绿景美 生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