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发展养老金融 开拓“老有所养”新空间
原标题:《金台圆桌》系列报道
“两会”聚焦:发展养老金融
开拓“老有所养”新空间
每年两会,养老都是社会关心的话题,养老金怎么发、配套设施怎么建、医养结合怎么做……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金台圆桌》栏目邀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做客演播间,视频连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共同探讨“养老金融”话题。 百岁人生,你准备好了吗?当生命更长了,如何保障质量不降?80后谈养老,太早了吗?
专家表示,当今社会对“老”的认知正发生改变,深刻影响着养老理念和社会治理。在养老金、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等维度,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养老同样也给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现状:从“老龄化”到“高龄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口高龄化也相伴而来。有观点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的预期寿命每10年会增加2-3岁,“百岁人生”已不再是梦想。
人类寿命的增长,也在加速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世界约9%的人口超过65岁,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6%。2019年80岁以上的人口约1.43亿,到2050年预计4.26亿。
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周边国家,韩国正在迈入“超高龄”社会,日本提出打造“永不退休社会”。
“有些人70岁了,但身体硬朗,对新事物接受很快,不能说他已经老了。社会对‘老’的认知在改变,影响着养老理念和社会治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做客《金台圆桌》时表示,衡量“老”的标准正在变化,不再以年龄作为唯一维度。
与此同时,贾康表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依靠代际关系。但当老人生病时,子女在平衡人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时,“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理念就与现实脱节了。
老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目前,在生活中60岁照顾90岁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人生病全家上阵,“熬着”还照顾的不专业,养老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需求。大家也在思考,当不能居家养老时,如何发挥社区和专业养老机构的作用。
而最先遇到的问题是,钱从何来、供给够吗?
解决路径:养老金三个“支柱”需要平衡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公共养老金是把全社会人的代际融合到一起,年轻人缴费,给现在的老人去用。
“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多,老人少,缴费的人多、领钱的人少;随着老龄化水平提高,目前对社保体系资金做出贡献的人数正在快速减少。缴费的人少,领的人多,这个缺口慢慢增大。”王忠民说。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框架包括公共养老金(第一支柱)、职业养老金(第二支柱)及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属于政府兜底,采取现收现付模式;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加。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第一支柱承担了过多职能,三个支柱之间存在不平衡。”董克用说。
贾康建议,提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重,“这是制度建设和配套改革要把握的一个方向。”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也表示,养老金第三支柱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抓紧研究出台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提升制度覆盖面,优化制度建设,建立市场化的投资运营体系。
高质量养老:养老服务和产业配套同样重要
除养老金外,养老服务的可得性和养老产业的支撑,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
董克用说,“老人出现失能、失智现象后,无法在家庭照顾自己,子女也无法保障时时伴随,要建设去社区或机构养老的环境。如果是一对一照顾,还要加强对护理行业人员群体的培养,这也需要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表示,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他建议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
“建议在社会保障框架下,制定独立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综合挖掘各级财政补贴、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社会捐助、慈善捐助、福彩资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李晓鹏建议,鼓励保险公司经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险体系。
金融在服务养老的同时,养老也为金融展业带来空间。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金融机构密集布局养老金融业务。例如,中信银行提出“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开启针对老年客户的专属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泰康保险探索金融保险与医养结合。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推动消费回升”提及“发展养老服务”。董克用认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不足时的被动养老,正逐渐向丰富老年生活的主动“享老”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在《金台圆桌》上表示,从物质到精神,如何满足高质量、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待解课题。
“养老服务能间接带动建筑建材、养老康复辅具、智能设施设备、餐饮、娱乐、医疗保健、老年金融等产业发展。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积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对人民网记者说。
贾康认为,养老产业要满足多元化需求,既有中高端养老机构,也要有适合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托底、给予金融政策支持的养老机构。比如政府对于建养老院、护理院的土地进行税收优惠。
“只靠托底养老机构是不够的,要动员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供给。” 冯俏彬说,特别是对80后,他们是社会中坚力量,正面临父母养老问题,同时也要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借助养老金融发挥作用。
对于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前景,董克用说,“50、60年代的人,是改革开放受益的一代,比他们父母在思想和经济能力上,更能接受养老服务的花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在面对养老时认知也在改变。”
相关新闻
- 2020-05-27观两会 话小康: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发展
- 2020-05-27优化发展环境不松劲 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 2020-05-27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发布 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超6000亿
- 2020-05-26聚焦两会:保市场主体稳居民就业 积聚发展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