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民法典,照耀人心照亮法治进程
“聚万众智慧,成伟大法典。”连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热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关于民法典草案说明时指出,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分为七编和附则,共84章、1260条,是迄今为止我国条文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生活,从物权、继承到合同、侵权责任……无一不涵纳在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故此,编纂民法典、审议民法典受到公众关注是应有之义。
“法者,治之端也。”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毋庸赘言,编纂民法典,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均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我们关注民法典,除了关注民法典内容,还应关注民法典在我国法治进程的巨大意义。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时代强音,也是举国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正是此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的一项内容。编纂民法典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可更好地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更好地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同时,还能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随着法律不断健全,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随着法治日益进步,改革也更有保障。就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以立法高质量发展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比如编纂民法典,就能更有力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民法典草案正在审议之中,当获得审议通过,贴地而行,将成为新时代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好法典,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王石川 国际在线特约评论员)
相关新闻
- 2020-05-24疫情下的女警队:织就“流调”基础大数据
- 2020-05-24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习近平提这“八字”期许
- 2020-05-24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次“下团组”,阐述新形势下“中国策”
- 2020-05-24香港工商界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