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是吹响青春使命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重大灾难也会成为伟大精神孕育的契机,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孕育并诞生的“抗疫精神”,是全体抗疫人员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熔铸而成的精神丰碑。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抗疫精神”,让精神丰碑辉映新时代,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感,用青春奋斗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弘扬“抗疫精神” 坚定“四个自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疫情发展态势,果断部署、综合研判、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给出了“最强攻略”。中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疫情大考,展现出必胜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全体抗疫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人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艰辛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态势,以有力举措防范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正确道路。
坚定理论自信,站稳中国立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考验越大、挑战越多,对理论的思考就越深刻。面对疫情,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各项举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作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疫情防控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更为取得全球抗击疫情的胜利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制度优势。对比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实践及其不同表现,更能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在防疫中所表现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优势、高效的社会动员的优势、应急举措坚决果断的优势,使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文化作为精神之载体,凝集着民族共识,积淀着民族情感。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革命精神引领文化自信,鼓舞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面对肆虐的疫情,14亿中华儿女展现出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大爱情结,逆行而上、顽强拼搏的斗争品格,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抗疫精神”理解“四个自信”,是赢得这场阻击战最后胜利的底气,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遵循。
弘扬“抗疫精神” 厚植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为民风范,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大德、大勇、大爱在国家发生危难之时,常常被彻底激发,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史就是中华儿女克服灾难、战胜苦难的爱国奋斗史。
“抗疫精神”极大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是最生动、最硬核的爱国主义教材。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等接力弘扬宅心仁厚的仁爱精神、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众志成城的互助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灾难中磨砺和升华爱国主义热情,用大爱筑牢阻击疫情的坚固防线。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疫情期间,数千人、上万人舍弃春节期间与家人的团聚投入到防疫一线,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火速完工,十多家方舱医院快速建成,多项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项目迅速启动,人民群众把个人生活与国家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主动配合防控工作,争做文明家庭,开展云端学习,发扬“宅”家美德,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忘我精神,彰显出无比深沉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家国情怀,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
新时代的爱国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将有效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烈情感。用“抗疫精神”的鲜活案例回答学生,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爱国者;提醒学生,少些“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的小爱,多些“只计天下利,不求万世名”的大爱,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爱国”始终是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天下和谐的情感根基,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弘扬“抗疫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
疫情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资源。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要在灾难中获得补偿,就必须时刻充满自省、自律、自觉、自信的精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加剧蔓延,对教育而言,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要引导青年人从国内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对比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鼓励学生科学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充分认识远大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挖掘“抗疫精神”的思政育人元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抗疫精神”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基因,弘扬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奋进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风尚,推动着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勇于担当、忠诚尽责的英雄事迹,挖掘蕴藏于战疫故事中的精神实质,从抗疫典型中选树好人,创新传颂方法和载体,讲好抗疫故事。教师要躬身示范作表率,投身抗疫做贡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立志成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大力倡导学生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新的历史机遇期,牢记使命,强化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心奋斗、矢志向前,心怀感恩、无私奉献,争做疫情大考的合格答卷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18JZ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姓名:鲁君 李美 工作单位:
相关新闻
- 2020-05-14中国产品助力全球抗疫 ——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中国担当⑦
- 2020-05-14【中国稳健前行】从抗疫看中国科技制度优势
- 2020-05-13张伯礼院士:科技是支撑这次抗疫的中心力量
- 2020-05-12思政课要讲透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