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劳动 传递爱心
|
图①:爱心车队部分成员为医院配送物资,左一为赵洋。 赵 洋供图 图②:段秀栓(右)为小区居民测量体温。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
编者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
有人风雨兼程接送医护,运送物资;有人顶风冒雪查验证件、测量体温;还有人运用所长粉碎谣言、破除恐慌。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他们以无私无畏、真诚奉献的志愿劳动和服务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些战“疫”中的志愿之光。
赵师傅:爱心车队的坚守
本报记者 范昊天
沉寂已久的城市渐渐复苏,路上的人流和车流逐渐多了起来,路边的店铺陆续开业。驱车行驶在汉口熟悉的街道上,赵洋觉得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武汉又回来了。
今年41岁的赵洋是武汉一家设计公司的负责人。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以后,他和数百名私家车车主站了出来,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承担运送防疫物资等任务。
挺身而出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5时多,家住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的赵洋把医用外科口罩压了又压,又戴好护目镜,拿着车钥匙走出家门——他要到附近的百步亭社区接一名护士上夜班。
此前,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陆续发布通告: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24日12时起,全市网约出租车停止运营。
看到消息,赵洋想:那些家住得远,又没有私家车的医护人员如何上班呢?他随即发了一条朋友圈:“我住江岸区后湖附近,附近医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顺路接送。”
很快,他被拉入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一个医护微信群里。他把自己的电话发在群里并留言:“有需要你们随时打给我,我随时过来。”
赵洋和妻子育有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才4岁。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赵洋第一时间把他们送到了父母家。
冬天天黑得早,下午6时不到,街上已经亮起了路灯。就在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除夕夜,赵洋出门开始了他的志愿工作。
空旷的武汉二环路上,几乎看不到其他车辆。攀谈中赵洋了解到,这家医院也接诊了部分新冠肺炎病例。
“一开始也会有些担心和顾虑,但是想到医护人员的辛苦,就没有那么害怕了。”赵洋说,那天晚上,他一共接送了三趟医护人员。一名护士在下车的时候,送了他几只口罩,他开始想留给对方,但是对方执意给他并说:“你一定要多保重,做好防护。”
那个孤独的冬夜,赵洋觉得温暖了不少。
2月中旬,赵洋接一名汉口的医生到武昌上夜班。攀谈中他了解到,这位医生是武汉市第三医院的内科医生,因院内发热门诊人手紧张,元旦后她主动申请到发热门诊上班,到现在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没有休息。
随着外地援鄂医疗队接管了发热门诊和病区,这位医生终于有了几天难得的休息。她趁着这个时间,买了点吃的和玩具,到汉口的父母家看看孩子。“想孩子了,就在门口看了一眼,门都没有进。”这位医生说,过两天她就要回到原来的科室,那里还有一些住院的病人等着她去治疗。
后来,通过这位医生,志愿车队为武汉市第三医院配送了几批次社会捐赠的生活物资。考虑到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戴口罩,脸上出现勒痕,车队还专门送去一些面膜。
守护家园
接了第一次“单”后,又有更多的医护人员进了群,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开始找他约车,赵洋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又发出第二条朋友圈:“有志愿者愿意一起接送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吗?”
在赵洋的召集下,更多志愿服务的私家车主被拉入了群里。“高峰时期,我们有300多名车主,几个群总人数达到上千人。”赵洋说,还有很多没有私家车的热心市民,他们就负责用车信息的对接和路线规划。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在这样的非常时刻携手并肩,组成了一支爱心车队,守护家园。
疫情发生之初,不少医疗机构缺防护物资。赵洋等车队成员广泛发动社会关系,为医护人员募集防护物资,募集不到就自己花钱买,再将这些医护人员急需的防护服、口罩、酒精等配送到他们的手上。大年初一深夜,一批从仙桃紧急调运的防护服送到武汉仓库,赵洋等10多名志愿者紧急出动,分头配送到20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医院送去防护物资的同时,他们自己物资不足的问题却逐渐显露出来。“初期我们还有一些储备,到后面防护物资越来越紧张。”赵洋说,一些志愿司机不得不把一次性口罩反复消毒使用。同时,2月中旬开始,武汉全市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很多志愿者出不了门了。
面对未知的病毒,赵洋并不害怕,但这些困难让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暂停团队的工作。他向车队发出一封公开信,提醒大家一定要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开展志愿工作,如果愿意退出可以退出。
但很多人选择继续坚持。他们积极开展自救,想办法争取到一批口罩和酒精,免费发放给大家;又为志愿者们争取到一批通行证。随着政府陆续投放保障车辆,交通情况好转,赵洋他们的主要精力转向配送物资。
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志愿车队迎来了新的使命。前不久,他们和一家大型商场对接,组织了20台车,为结束战斗在酒店隔离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送去了1000份餐食和饮料。“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我们将坚守到最后。”赵洋说。
段阿姨:热心值勤八十天
本报记者 施 芳
匆匆吃了一碗馄饨,没顾得上休息,74岁的段秀栓转身又走出了家门。
“段姨!”“段师傅!”三三两两的邻居走过,段秀栓和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
从家到小区门口不过几十米,段秀栓却走得有些费劲。4月中旬,北京已颇有些暖意,老人却穿着两条保暖裤,戴着厚厚的护膝。“那回在小区拾掇杂树枝,绊倒摔坏了腿。”
坐不住的志愿者
中关村北二条的燕归园小区门口,段秀栓跟赵仲元接过班,直了直腰板,陡然精神起来。这天是4月14日,段秀栓担当防疫志愿者的第八十天。
“请测一下体温,出示您的出入证。”中午时分,小区居民进进出出,每当看见有人进小区,段秀栓便上前一步,熟练使用测温枪,仔细查验出入证。
看得出来,段秀栓跟邻居们很熟稔,那还会挨个查证测体温吗?一同值勤的物业工作人员李慧笑了:“段姨连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得查,她自己进小区也会主动让我们测温。”
“查仔细些,小区安全才有着落。”老人整理了一下手臂上的红袖套,郑重地说。
戴上这红袖套却有些周折。疫情袭来,社区工作者、物业、下沉干部在小区轮流值守。考虑到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加上冬天室外气温低,起初社区没有安排段秀栓站岗。
“那几天,她待在家里心里不踏实,总是一趟趟往外跑。”儿子高军很担心,“大冬天冻坏了身体咋办?”
段秀栓有她的道理:“外面来值勤的人不了解咱小区的情况,万一出了疏漏麻烦就大了。”
果然,不久后的一天,有一租户填错了手机号、门牌号,下沉干部不熟悉情况,没有发现差错。“6号楼606,可这个楼没有606啊!”段秀栓一看登记表,当时就着了急,再一核对手机号,也错了。
“小区住户我最了解。”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大年初二就上岗,站到了第一线。那时,小区物业有一部分人无法返京,人手格外紧张,段秀栓每天至少值守6个小时,最长的达8个小时。
冬天的北京,段秀栓在户外站一会儿就腿僵了,脚木了,只能不停地来回走动。为了保暖,段秀栓毛衣、毛裤、羽绒服全副武装,腰腿和颈椎上贴了暖宝宝,愣是一天不落地到岗值勤。
2月6日,高军一早外出办事。刚走出家门,他猛然发现门前路面的积雪已经清扫干净。路的尽头,母亲和林雪琴阿姨正用力用大扫把扫雪。望着大雪纷飞中两个年迈的身影,高军心头一暖:“我也应当为小区出一份力。”
第二天,高军开始到小区值勤,帮助外来人员登记、测体温、疏导车辆,“防疫是大家的事,我做的这些微不足道。”每当听到别人的夸赞,高军总是这么说。
受奶奶和爸爸的鼓舞,“95后”高润枫也加入了值勤的队伍。一时间,祖孙三代抗疫的故事在小区里传开,报名值勤的人越来越多。
爱管事的热心人
“栓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干活从来不惜力。”赵仲元口中的栓子就是段秀栓,两人1963年一起进入原中科院气体厂工作,1992年又搬进同一个小区,赵仲元对这位同事知根知底。
“没有她不管的事。”老旧小区早年没有物业,空调坏了,下水道堵了,车位被占了,在高军记忆里,小区居民只要遇上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1996年,段秀栓退休,小区的事管得更勤了。“经常吃着饭撂下饭碗就走,晚上睡下了,甭管多晚,没等穿好衣服人就没影了。”
段姨的热心,小区居民程爱晓也深有体会。那回,她三岁的孩子下巴磕到花台上,血流不止,姥姥慌了神,抱着孩子坐在马路牙子上直哭。段秀栓正好路过,赶紧回家取了钱,蹬着三轮车将祖孙俩送到中关村医院。挂号交费,看急诊,段秀栓忙前忙后。直到孩子下巴上缝完针,程爱晓才带着愧疚和感激匆匆赶到。
段秀栓不仅热心,还是个有心人。她有一个A4纸装订的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小区142户400多人的信息。“常住116户,出租22户,空房4户……”本子翻多了,卷起了边,她又工工整整誊抄到一个黑色硬皮本上。2019年,小区引进了物业,正是借助这些资料建立了业主的信息台账。
“我就见不得别人家有事。”段秀栓的热心赢得了大家支持。2008年奥运会期间,她和10多位老街坊报名参加志愿活动,足足值了三个月勤。此后,每逢重大活动,他们就去值守群防群治岗。平日里,小区打扫卫生、扫雪铲冰也少不了他们。
这些天来,这支平均年龄71.2岁的志愿者团队日夜守护着小区。“咱们小区目前为止没有确诊病例。”段秀栓说,“只要疫情不结束,我们就一直守下去。”
新生代:科普服务云中人
本报记者 范昊天
“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冠病毒”“武汉‘小汤山’医院要重新选址”……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一些伪科学和谣言也甚嚣尘上,在网络平台上传得沸沸扬扬,导致民众恐慌。
除了及时出面发声辟谣的官方机构和媒体,在民间,一群以“90后”“00后”为主要成员的志愿者联手,化身“谣言粉碎机”,用科学知识和权威信息及时辟谣、澄清谬误,引导人们科学防疫。
破除恐慌科学防疫
武汉互联网创业者、1994年出生的杨慧杰发起这项工作。“当时虽然各大机构和媒体平台会发布辟谣信息,但也存在信息分散等问题。”杨慧杰想,能否专门做一个辟谣平台,将疫情的相关信息分类集中收集、发布,方便大家第一时间了解。他把想法跟校友乐子交流后,两人随即决定建立一个“谣言粉碎机”微信群,邀请有志于此的朋友加入。
1月22日,他们将收集到的关于疫情的权威信息,用手机编辑了一篇开放式的在线协作文档,标题为《接力编辑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可靠信息与谣言》,并转发到朋友圈。“希望周围的朋友继续补充信息,共同为疫情辟谣贡献力量。”杨慧杰说,让他没想到的是,短短两天后,文档的阅读量就达到了100多万。而他们的志愿小组A2N也从这篇文档开始,正式成立。
“A2N”的全称“Anti—2019—nCov”,意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志愿小组的自我介绍文档中这么写道:“A2N疫情志愿小组致力于通过真实、有价值信息的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防范病毒,减少传染。”
杨慧杰介绍,第一篇文档一共4000多字,包括防疫措施和常识、权威疫情通报与政策汇总、常见误区科普、辟谣专区等板块。随着文档不断被转发、阅读和编辑,一个微信群分成了多个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小组中。
1月23日晚上,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0后”火火加入其中一个群。她发现,群友虽然都很有热情,但是辟谣工作没人组织,场面比较混乱。“我当晚就提出,我来当群主,组织一下辟谣工作。”火火说,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对接需求、解决问题正是她所擅长的。她拉来群里最活跃的几个人,组织梳理出一套辟谣工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科普、辟谣、捐赠信息、文献翻译、实时疫情等5个方面;信息发布流程分为谣言的收集、求证、发布3个步骤,分派专人负责。
负责媒体对接和发布工作的志愿者福福介绍,这套规范很快被其他群所借鉴,逐渐形成了如今专业分工的A2N志愿小组:整个团队分为项目组、技术组、科普组、辟谣组、翻译组、发布组等10多个小组,同时还在全国多地建立了微信群组和分部。
1月31日,网上有传言称,武汉市第八人民医院扩充了大量病床,让找不到床位的患者尽快过去。一名志愿者刚好认识医院相关负责人,他打电话核实后确认是假消息,对方表示,要赶紧辟谣,“否则八院要瘫痪了。”
获取这些辟谣信息后,志愿者将其录入文档,随后由发布组志愿者同步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2月1日,网站“A2N实时疫情平台”上线,志愿小组的发布渠道也更加多元。
科普延伸至海外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志愿小组的工作范围从一开始的“科普+辟谣”,进一步扩大为协助物资捐赠对接、提供医学健康建议、帮助患者理清送医流程并完成送医、翻译国外文献及专家学者观点等内容。
时下,A2N志愿小组的目光正聚焦世界各地。他们建立了各洲的交流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加入进来,开始创建海外疫情文档,内容包括各国家/地区的疫情实况、防疫政策、措施、医疗保障信息,回国转机、入境政策等。如今,这份名为《A2N海外疫情信息汇总》的文档已经包含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30多个国家每日疫情确诊人数的更新,政府的政策措施,防护和生活物资采买渠道和辟谣信息等内容。
“疫情流行时期,国内外的舆论环境中都存在不少谣言,这些错误信息的危害不亚于病毒本身。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为人们提供帮助。”A2N海外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十三说。
相关新闻
- 2020-05-01三部门:加大湖北地区和湖北籍劳动者就业支持力度
- 2020-05-01国家邮政局:全力做好劳动节期间寄递服务保障工作
- 2020-05-0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故事
- 2020-05-01“你奋斗的样子,真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网友点赞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