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院长访谈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德俊:挑最重的担子 啃最硬的骨头
原标题:战疫院长访谈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德俊:挑最重的担子 啃最硬的骨头
当武汉人走上街头,享受春日阳光时,北疆的满洲里还冷风阵阵。这座边境小城,因10天里境外输入74例确诊病例,成为战“疫”的新焦点。
来不及休整,孙德俊随即将工作重心转到入境患者的救治中。
孙德俊是典型的专家型医院管理者,既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又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在国内呼吸病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威望。大疫当前,他挑起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重担,至今已经连续奋战了近3个月。
“先看危重患者。”这就是他的做事风格——先挑最重的担子,先啃最硬的骨头。
在内蒙古118例境外输入病例中,3例为重型,1例为危重型。过山车似的病情变化,一度将输入的危重型患者推向死亡的边缘。
在与死神的较量中,孙德俊带领专家组成员转换治疗思路,一步步深入,逐渐掌握了主动权。他表示,面对新冠肺炎这个新对手,最初的确紧张,“现在,心里有点儿底了。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
特殊的“面对面查房”
1月25日,内蒙古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至3月19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5例,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7个月,其中还有一名孕妇。
在全自治区一盘棋抗疫中,内蒙古设置了113个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每天上午,专家组成员守候在内蒙古远程会诊中心,连线定点机构,逐一对全区确诊、疑似病例进行特殊的“面对面查房”。
从患者病情变化,到用药调整,是否氧疗、是否上呼吸机,再到流程制定、病情研判等,都由专家组协商决定完成。因此,孙德俊对定点机构救治能力、患者具体情况等都了如指掌,总能在关键时刻,一语定乾坤。
上述境外输入危重患者,病情一度发展很快,做了有创呼吸机治疗。“按照常理,不便做CT,可以通过床头胸片观察病情。当患者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根据床头胸片,已经不能作出精准判断。我们毅然决定推着患者和设备进CT室。”孙德俊说,患者情况逐渐好转,是他最开心的事。
目前,75例本土病例清零,118例境外输入病例情况基本稳定。作为境外输入病例“重灾区”的满洲里,据孙德俊介绍,当地第一时间紧急改建启用了扎赉诺尔区三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满洲里市中蒙医院为定点收治医院,并在之后又将原扎煤公司职工医院改建为备用医院,使当地应对境外输入病例的收治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严苛的内蒙古标准
专家组职责中,制定出入院标准是其中之一,而“宽进严出”则是孙德俊一直强调并坚持的准绳,被学界称为内蒙古标准。
所谓宽进,即无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症状患者,还是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全部住院治疗。
孙德俊进一步解释说:“在国家第五版诊疗方案中,诊断标准只对湖北省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但为了使患者尽早得到规范治疗,降低重症发生率,避免疫情扩散,我们也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
上述境外输入危重型患者就是典型的例子。据孙德俊介绍,该患者有流行病学史,CT显示肺部渗出性病变,但核酸检测呈阴性,“即便如此,我们把她诊断为疑似病例的同时,还是把她比照成以往的‘临床诊断病例’积极治疗,没想到后来病人情况急转直下,想想都后怕。”
所谓严出,就是患者出院时除满足国家诊疗方案中的出院指标外,还必须满足粪便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两次间隔24小时以上)。同时,“出院不离院”,患者还要在定点医院医学观察两周,满两周时复查血常规、血氧饱和度、生化、胸部CT,以及连续两次对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和粪便进行核酸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再确定患者是否可以离院回家。
因为出院标准的严苛,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组在内蒙古召开座谈会时,对内蒙古的“宽进严出”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孙德俊表示,因为对新冠肺炎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专家组做决策时非常谨慎,特别是对出院的患者,除了进行2周出院不离院外,还需对患者进行4周、三个月、半年的随访,以确保防控工作的万无一失。”
动态的多学科诊疗
远程会诊使很多工作变得便利,例如可以24小时在线,可以随时调配会诊专家,还可以直接听取钟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团队的意见建议。在诸多便利中,孙德俊认为,多学科诊疗在患者救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专家组有近百位成员,包括呼吸,重症,影像,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科,血液科,中医、蒙医、营养等各临床医技专业学科的专家,按照动态调配的原则,有选择地上线会诊。一位77岁赤峰男性新冠肺炎患者,合并糖尿病,在短时间内病情进展迅速,密切监测发现双肺几乎呈现“白肺”表现,出现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心脏骤停长达9分钟。
孙德俊第一时间调配全区呼吸学科、感染、心血管、重症,以及呼吸师等专家会诊,通过心肺复苏、呼吸支持、药物调整、心理干预等方式,经过几天几夜的全力抢救,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终痊愈出院。
“为了更好的发挥专科特长,儿童患者,我们请儿科专家会诊;孕产妇,则请妇产科专家会诊。”孙德俊说,专家组还借鉴湖北、浙江、广东、北京、宁夏等地临床救治经验,通过远程三方联合会诊,制定救治方案,效果都非常好。
内蒙古75例本土确诊患者中,危重型9人,重型12人,重症率28%;治愈出院74人,死亡1人,治愈率98.7%。孙德俊表示,虽有不足,但已尽最大努力,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抢救患者的机会。
谨慎使用激素
从零认知,到病原检测方法的改进,治疗方案的更新以及疫苗研发的推进等,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患者清零后的近一个月里,在呼吸领域耕耘36年,曾与非典厮杀过的孙德俊说,心里终于有了点底儿。
在治疗方面,他的总结是:临床发现有重症预警指标时,应及早干预,例如发现有血氧低的情况,及时给予氧疗,同时呼吸支持宁早勿晚,经鼻高流量,效果好,易接受;机械通气应把握指征,无创效果不理想应果断予以有创呼吸,有俯卧位指征时,应尽早予以实施,效果超出预想。
在是否使用激素的问题上,学界一直有两种声音。孙德俊认为,激素是把双刃剑,用好了事半功倍。
他举了个例子,包头一位61岁危重型男性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急速恶化,在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病情仍持续加重,及时使用激素治疗,并调整其他治疗方案,病情逐渐稳定并痊愈出院。
孙德俊说:“关键是掌握好时间窗与剂量,会用及用好激素是专家组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也会在此方面予以追踪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未来,在应对此类情况时,我们争取做得更好。”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