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可以,这很陕西!

20-04-22 17:11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赵满同

提起陕西,你会想到什么?如果只是黄土高坡信天游、凉皮肉夹馍、佟掌柜额滴神,那必须好好了解一下她了:一半黄土一半江南,一半古朴一半崭新,一半豪情一半柔情↓↓

我的家乡在陕西程渤智 - 《我的家乡在陕西》

内容转载自 |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西安乱弹”

《我很中国 我很陕西》

作者丨陕西作家 高建群

年轻的时候到过很多地方,那时候觉得世界很大,外边的东西很好。那时候眼睛应接不暇地去体会新事物,真想一口气把这个世界吞了。到了五十岁以后,万丈雄心消退以后,龟缩在西安的一处高楼里赋闲。

清晨起来照镜子,发现自己日益中国化、日益陕西化、日益成为老家祖坟里那种农民式人物。

标志之一是我喜欢听秦腔了。小时候听农村人唱过,那时候仅觉得有几分豪迈而已。现在听了,则视为天籁之声,视为一切发声艺术中之登峰造极之作。秦腔的慷慨悲凉、高昂激越是别的歌唱艺术所无法类比的。

一腔《下河东》,英雄荒蛮之气溢于言表。我喜欢是真喜欢。

△视频:秦腔《下河东》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标志之二是喜欢吃辣子,吃韭菜,吃面条。我对老婆说了,你去买菜,要买秦椒,啥叫秦椒,就是那种又细又长,红得发紫,通常串成一个长串儿的辣椒。

△电视剧《白鹿原》 张嘉译饰演的白嘉轩 油泼面咥滴美

中国的农耕文化,始于武功,始于彬县,始于岐山,这地方的辣椒是最早的。吃它你会越吃越有文化。辣椒如此,韭菜亦如此。“秦韭秦韭,越割越有”,这是我从一位南方作家的书中知道的话,从此才知道我们的秦韭如此有名。

至于面条,我在遍尝了天下美味之后,发现最好的吃食,原来是我年迈的老母亲做的一碗汤面条。我时常有饭局应酬,每逢出门前,往往让母亲做一碗面条,我先吃了再上路。

这衣服的事我还想谈一谈。前些天,我让老家人,将母亲当年亲手纺线、亲手织布、亲手染色的一卷老布捎来,我预备用它来做一件青布长衫。

我想这衫子穿在身上,既是对母亲的敬意和谢意,也是我对中国古文化的一种景仰。

你从哪里来?我从土里来!你到哪里去?我回土里去!中国人变得很中国,陕西人变得很陕西,我为自己而骄傲。其实,这个骄傲说不上,因为我仅仅只是回到了自己而已。而已而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金塔:油桃成熟季 采摘正当时 金塔:油桃成熟季 采摘正当时
  • 靖远:东西部携手浇灌“致富花” 靖远:东西部携手浇灌“致富花”
  • 兰州“青春号”地铁专列开通 兰州“青春号”地铁专列开通
  • 漫图|爱卫@你!快来参与这些! 漫图|爱卫@你!快来参与这些!
  • 长图|战贫再冲锋!那些最走心的凡人凡语 长图|战贫再冲锋!那些最走心的凡人凡语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人物】踏实肯干的李庆禄 巧借帮扶脱贫树典型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人物】踏实肯干的李庆禄 巧借帮扶脱贫树典型
  • 创新产业带贫机制 做活扶贫大文章——陇南礼县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创新产业带贫机制 做活扶贫大文章——陇南礼县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永昌:“瓷疙瘩”变“金疙瘩” 双孢菇成脱贫“菇”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永昌:“瓷疙瘩”变“金疙瘩” 双孢菇成脱贫“菇”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定西:通渭多措并举打造优质高效政务服
2   民乐:点对点帮扶企业复工复产
3   赞!康县长坝镇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
4   临泽倪家营镇:就业扶贫紧咬“精准”斩
5   临泽蓼泉镇:高原夏菜长势喜人
6   康县郭勇:这个刑事科学技术尖兵不一般
7   金塔:油桃成熟季 采摘正当时
8   张家川马鹿镇:花园村的美丽蝶变
9   靖远:东西部携手浇灌“致富花”
10   漳县:土地“生金”看药材
11   敦煌转渠口镇:土地流转引领农民增收致
12   高台: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搭上“脱贫快
13   金塔:95后“虾倌”圆脱贫致富梦
14   庄浪:果树有了便利水
15   甘州:筑绿色屏障 育绿水青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