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格雷厄姆的狂言掩饰不了美国政客在抗疫上的连连失误
国际锐评丨格雷厄姆的狂言掩饰不了美国政客在抗疫上的连连失误
“1.6万美国人死亡和1700万美国人失业都要中国来负责。”日前,在美国福克斯新闻一档新闻节目上,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口出狂言。
这样的谬论是不是听着耳熟?是的,因为类似的剧本,美国政客们已经轮番“演”过太多遍了。他们拼命地想把“锅”扣在中国头上,企图使用这一惯用的政治伎俩来推脱应对疫情不力的责任,转嫁矛盾,以维护自身及其所在利益集团的政治私利。
在华盛顿,格雷厄姆是美国领导人的坚定盟友,被称为总统的“一小撮人”。疫情发生以来,与他的多位同僚一样,格雷厄姆起劲地把责任推给中国。这次他在节目中更加直白地说,不怪美国领导人,“就怪中国”。考虑到今年11月美国将举行大选,格雷厄姆的意图不言自明。正如美国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共和党人总是要找个替罪羊。”
但是,美国政府造的这口“锅”实在太大了,根本甩不出去。
《华盛顿邮报》日前发表头版文章,回顾了从1月3日接到中国发出的有关疫情的警报,到3月13日特朗普终于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这70天时间里美国政府展现出的“否认、延误和失能”。文章提到,1月18日,美国领导人才第一次正式与卫生官员讨论新冠疫情,与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阿扎尔通话,但认为阿扎尔是“草木皆兵”。1月底开始,美国卫生部门和白宫预算部门为疫情预算拨款问题发生争执,直到3月6日美国领导人才签署紧急追加拨款法案,但为时已晚。对此,《华盛顿邮报》指出,在这70天时间里,美国政府的政策和机构运作失败,让美国错失了降低疫情风险的窗口。事实上,连格雷厄姆自己也在节目中承认,“直到3月13日,才真的看见他(总统)采取行动。”
显然,美方对中方发出的提醒漠然处之甚至是隐瞒,毫无作为,浪费了中方以巨大牺牲为代价创造的宝贵时间,此为一大失误。
在新冠病毒检测问题上,美方也是漏洞百出。2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分发第一批检验试剂盒,但很快被证明存在重大技术缺陷。从2月13日起,美国疾控中心仅对近期去过中国的人或和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进行检测,但这一标准过于严苛,以致很多疑似病例无法检测确诊。到3月2日,美国疾控中心干脆宣布停止发布与检测人数和死亡人数相关的数据,被美国网民批评是在“隐瞒疫情”。
与此同时,美国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不断凸显。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多次在发布会上控诉联邦政府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呼吸机;美国部分医院甚至禁止护士佩戴口罩或者不允许他们佩戴有防护作用的口罩上班。《芝加哥论坛报》日前报道,一名美国护士因为不顾医院规定佩戴N95口罩上班,而被医院开除了……
桩桩件件,铁证如山。无论美国一些政客如何“甩锅”,都是无法洗白的。对此,美国民众心知肚明,越来越多的媒体与机构正在进行反思。
《波士顿环球报》3月30日发表一篇社论,系统梳理了美国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未及时采取行动、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加剧种族歧视、未能推动国际合作遏制疫情、拒绝接受顶级专家提出的建议和世卫组织推荐的检测方法等。社论认为,“许多苦难和死亡本可避免”,但“白宫的灾难性决定,使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注定要经历一段无法言喻的苦难日子”,直斥美国政府的手“沾满了鲜血”。
美国著名政治杂志《大西洋月刊》日前也发文,指出当前美国所遭遇的一切应该由美国领导人负责。《纽约时报》批评说,在美国,对疫情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算计所掩盖”。 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3月底发布长文,将美国疫情的大面积暴发归咎于美国政府的判断失误和不作为。
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面对疫情,美国一些政客最担心的是经济。毕竟,“经济成就”是本届美国政府最看重的资本,也是美国领导人谋求连任的“依仗”。尽管两周前美国出台了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然而法案的落实存在各种问题。4月9日,美联储又出台了2.3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贷款能否到达真正需要的企业和家庭身上是一个未知数。格雷厄姆等人不反思自身在应对疫情和经济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反而将美国疫情加剧与失业人数上升归咎于中国,毫无道理。事实是,面对疫情,华盛顿的决策层将精力用以转移压力、模糊焦点,才造成“机会之窗”越来越小。
“一个国家在危难之际才会显露出真正的面目”,英国BBC驻纽约记者尼克·布莱恩特在3月底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确实,这次的疫情是个照妖镜,照出了美国一些政客的人性之恶、品行之低。然而,病毒不分国家和种族,“甩锅”推责弥补不了失去的时间,唯有团结与合作才能尽快战胜疫情。正如布莱恩特在文中写道的,“死亡人数飙升的事实无法逃避,不是靠发发推特、取取外号或者搞点炒作就能解决的。”(国际锐评评论员)
相关新闻
- 2020-04-12新冠疫情+政治病毒,美军有些招架不住
- 2020-04-12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馆向在日留学生发放“健康包”
- 2020-04-12中国政府赴俄罗斯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莫斯科
- 2020-04-12瑞典女网友,耿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