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新玉树的变迁 ——写在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10周年之际

20-04-10 16: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田洋

  通讯员 张兰忠

  1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曾经见证玉树地震灾情、参与玉树灾后重建、亲历玉树涅盘重生的中国铁建援建职工来说,却又是那样的悲情而漫长。

  2020年4月,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10周年之际,我们迎着风雪,再次挺进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走近曾由中铁二十一局代表中国铁建援建的玉树居民小区、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医院、学校、特色产业和服务业等118个重建项目新址,去追忆三年重建中的不寻常,去体验巴塘草原的新变化。

  援建,从废墟中崛起

  2010年4月14日,是一个无法被遗忘的时间。那一刻,唐古拉山脉颤抖,珠穆朗玛峰战栗。宁静的三江源头,被毫无征兆的地震震碎了祥和。倾刻之间,山崩地裂、桥塌路断、房倒屋垮,美丽的玉树顿时变得满目疮痍,众多鲜活的生命倾刻陨落凋零。

  灾情就是命令。总部距玉树地震灾区最近的中铁二十一局,在接到中国铁建的救援指令和重建任务后,于1000公里外迅速抽调精兵强将,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实现了第一支队伍进场,第一个职工营地建设,第一个项目开工。把“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和“选择了铁军,就是选择了胜利”的中央嘱托化作无声行动,优质圆满完成了“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援建任务和目标。

  抢救生命,重建家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抗灾壮歌,新玉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车水马龙的结古镇,生意火爆的琼龙路,人来人往的文化街,今天的繁华和文明替代了昔日的废墟和落后。

  已有两个孩子的父亲索加,领着扎着羊角辨的五岁女儿和穿着小马夹的三岁儿子,正悠闲的在玉树灾后重建“十大标志性建筑”的格萨尔王广场戏嘻打闹。“地震时房子全部倒塌,能关七、八十头牛的牛圈也倒了,幸好家人没有受伤。”来自距玉树市近200公里的囊谦县的索加一家四口,目前租住在结古镇当代组团的民居中,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面对每月3290元的租金,29岁的索加微笑着说值得。“媳妇在工厂打开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弟弟种地、放牧,蔬菜和肉食可以不用上街去买,一家人在玉树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

  2009年就来玉树做生意的四川南充人赵从猛,干练开朗。从开服装店时雇用3名店员,年净收入五、六万元,到现在开火锅店,雇用店员13人,年净收入80万元。他对玉树的灾前灾后变化感受深刻。“以前这里排外思想严重,醉酒后闹事现象经常发生,通过灾后重建,尤其是援建大军的生活理念、文化修养、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玉树人固有的生活习惯。”

  走进门口悬挂着“旅游指定用餐”牌子的“尚品轩”火锅店,这里1000多平米的营业区域,环境优雅,装修考究,雪域文化浓郁。“一楼是散客,二楼是包厢,三楼是茶艺,四楼是员工宿舍。”“现在每年暑期到火锅店打工的大部分是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过去要求比较低,即使小学毕业,懂简单的汉语都行。疫情期间,在成都读大二的义西,因学校暂时没有开学,最近又来火锅店打零工了。义西的到来,为我们火锅店带来了朝气。”

  10年间,给赵从猛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藏区人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当初招录服务员,来时的不洗脚、不洗澡,甚至有抵触情绪,到现在每天下班后主动烧水洗脚,梳洗打扮,有的还请假自掏钱到街道浴池去洗澡。

  “我建设了玉树,玉树也养育了我。”“在这里上班的人,每个人的月底薪2800元,最高的达到3800元,每年可以解决好几个家庭脱贫。”用这种方式回报玉树人民,他说,这是外地人在新玉树发展中应尽的责任。

  过去由于玉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导致办事效率低,原来需要5天时间才能跑完的手续,现在当天就可以办结。赵从猛还告诉记者,营商环境的变化,看到商机的一位在老家开餐馆的亲戚,最近在玉树考察后,决定要来这片政策好、环境好的热土投资兴业。

  发展,在融入中蜕变

  扎根玉树,从事建筑施工行业20多年的李小明,脚印遍布玉树州所辖6个县的犄角旮旯,他对地震前的玉树记忆犹新。“街道窄,最宽处不超过5米;环境差,每当下雨,大街小巷到处污水横流;蔬菜少,连发黄的莴笋叶子都能想办法吃掉;住房差,除极少数公共设施外,没有楼房,80%是土坯泥巴房;治安差,建筑工地施工材料丢失、被盗已经是家常便饭。”他用“相当差”三个字,对玉树过去社会现状和自己的生活状况进行高度概括。

  没有地震灾后重建,就没有现在的新玉树。“现在工人工资大幅提高,在工地打工的藏族小伙一个比一个穿戴时髦。原来每当工地开工,首先要自备发电机,现在国家电网在玉树就有四川、昌都、西宁三路电网并入,玉树已经彻底告别了每晚因限电而停电的时代,除非三路电网同时检修。”面对变化,李小明越说越激动。

  在玉树地震灾恢复重建的第五个年头2015年,玉树市通过省级卫生城市评估验收,同年提出并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万众一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成为玉树人民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共同追求。

  “高速公路通了,原来从玉树到西宁,最少需要13个小时,现在只用8小时;航班也由原来一天一个班次增加到了现在的一天三班,灾后重建,拉通了玉树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现在走在大街道上,谁是藏族人,谁是汉族人,已经很难区分开了。”从上学、参军,再到参加工作,在玉树州农业银行大院生活、工作了47个年头的扎西,见证了玉树金融人生活的变化,也见证了玉树城市发展的变迁。

  走进扎西位于扎曲河畔红旗小区的新家,他悠悠畅谈,“地震前一家五口只能住在单位分配的60平米的房子里,农行大院有40多户职工,200多人,没有自来水,共用一个旱厕,夏天远远就能闻到难闻的气味。冬天烧牛粪的炉子,只能解决客厅取暖,卧室睡觉晚上靠增加被子、白天靠晒太阳才能抵御寒冷。去年购买了150平米的框架结构楼房,有花园、有厕所、有地暖,装修费就花掉了20多万元,购买了实木家具和前卫电器。如果没有灾后重建,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全国人民的支建,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地震前农行流动资金每年有20亿元,援建三年高峰时达到100多亿元,目前保持在48亿元。”

  “灾后重建不但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完善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地震前困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灾后重建需要配合协调的工作量巨大,都按所学专业找到了心仪工作。过去的环保局只有一个局长,既当领导,也干具体事务,现在的环保局已经有好几十号人。光环卫工人一次就招录了200多人,过去10个人的城管局,去年一次就招收了50人。通过灾后重建,一批‘代建公司’应运而生,而像质检、环保、市政、供水这些不曾被关注的职能部门和职责也得到了健全和加强。”

  散步巴塘河两边的人行步道,行走打造圣地文化的仿古长街,出入安居乐业的住宅小区,采访晨曦中诵读的孩子、忙碌的市民、打拼的商贾、健身的老者和为玉树科学发展奉献智慧和倾注心血的政府官员,从悲壮走向豪迈、从灾难走向新生、从重建走向跨越的他们,言语中表达的是感恩感谢,行动中展现的是奋进奋斗。

  涅槃,因经历而永生

  援建住宅小区的农牧民生活怎么样?援建学校师生学习情况怎么样?援建公共设施运转怎么样?是十年后采访,也是十年前的回访。

  伫立能俯瞰玉树全貌的当代山巅,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熠熠生辉,依靠科技铸造精品的玉树州民族中学体育场跑道清新明亮,被誉为“新玉树、新家园”形象代表,荣获青海省“江河源”杯的玉树州博物馆和格萨尔王广场等地标性建筑超群绝伦。

  “有幸参加玉树灾后重建,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参与过玉树灾后重建项目,就没有干不了的工程。”目前已是中铁二十一局张扁高速公路房建项目经理的孟涛,10年前,22岁刚走出校门的他,是玉树建设工地的一名技术员。这是他的人生感悟,也是履职格言。

  从农牧民的笑声里,从学生的书声里,从玉树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的赞叹声里,回想起当年高寒缺氧,水土不服,受苦受累的建设场景,眼含热泪的七尺男儿饱含深情地说:“这一切,都值了,在这里因高原肺水肿而离世的同事,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建设局领导得知我们此行目的后说:“即便是博物馆因疫情闭馆,我们也要想办法协调拍摄。”乡政府领导说:“我们正在市里开会,待会议结束会后,将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目的地”;正在上课的仲达乡寄宿制学校校长尕玛扎西说,是中国铁建帮助我们重建了校舍,随时接受采访。

  在玉树州博物馆,文静漂亮的讲解员更嘎求措,不但对这个分为序厅、自然展区、人文展区,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展厅近百个单元布设了如指掌,还对由中国铁建援建的这个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建筑多了一份敬意。

  我们得知,2017年7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参观了新建的玉树州博物馆,对玉树州博物馆的建筑及馆内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去受灾最为严重的仲达乡时,我们驱车70多公里,沿着通天河一侧陡峭的山路行驶,巨大的冰凌在宽阔的河面和潺潺急流中打转、回旋、奔腾向前。记者回想起10年亲历援建通天河大桥的场景又历历在目,当时通天河上游冰凌开始大面积融化,由于河水流速大,来不及撒退的施工设备被冲走,给重建带来了巨大挑战。

  来到旧貌换新颜的仲达乡人民政府,这里院落整洁,窗明几净。2010年4月14日,这里房屋建筑坍塌毁损严重,一个木板上的“仲达乡人民政府”几个大字,曾凝聚起了众志成城的救援力量。

  午饭时分,正在这里帮厨的当地村民扎西巴措告诉记者,当年地震时,家里的房子全倒了,幸好她在外地的奶奶家,现在她们一家住在中国铁建援建的80平米的房子里,很幸福。她说,“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还能挣到1500元的工资。”

  “从土房到砖房,从烧牛粪取暖到集中供暖,从以前吃肯德鸡要到西宁,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消费,玉树市区住房入住率已达到100%,学区房价最高达10000元,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一切都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对玉树人民的关心和厚爱,这是中国力量和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仲达乡人大主席索昂文江一席话,道出了新玉树发展变化的真谛。

  依托灾后重建,撤县建市的新玉树,路宽了,水清了,草绿了,车多了,人靓人,41万玉树人民在“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感召下、正迈着坚定的步伐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奔小康的幸福大道上永毅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西峰区重点项目建设掠影 西峰区重点项目建设掠影
  • 甘肃武警:精武强能谋打赢(组图) 甘肃武警:精武强能谋打赢(组图)
  • 平凉五中:上课戴口罩 就餐分单桌 平凉五中:上课戴口罩 就餐分单桌
  • 平凉二中: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空间 平凉二中: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空间
  • 平凉一中:校园响起读书声 平凉一中:校园响起读书声
  • 甘肃高台:崇文楼前春意浓 甘肃高台:崇文楼前春意浓
  • 临夏州种苗站积极实施临夏牡丹良种繁育推广示范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 临夏州种苗站积极实施临夏牡丹良种繁育推广示范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
  • 临夏州和政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啤特果特色产业 临夏州和政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啤特果特色产业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临泽:农业保险保驾护航 助力脱贫攻坚
2   崇信:首家医用口罩生产厂上线 日产量
3   康县: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全力护航复学复
4   金塔:“网红”田间直播助力农产品走上
5   民乐: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这么做!
6   瓜州王俊坚:守戈壁30年用生命守护那片
7   安定:廉政档案为领导干部精准“画像”
8   临泽新华镇:订单农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9   高台:春暖花开 美丽大湖湾再添新绿
10   康县举办警体运动会展金盾风采
11   瓜州: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
12   甘州:不负春光播绿忙
13   临泽:农技“出诊”忙 科技保春耕
14   宕昌:真情帮扶暖人心 优质良种助脱贫
15   金塔:拧紧农业种植“水龙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