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故事》防疫特别节目:青年突击队
敬请收看《中国有故事》
第20集:青年突击队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导读
2020年春节,如果不是一场新冠疫情突然降临,他们当中的有些人,还是爸妈眼里长不大的孩子,打游戏,叫外卖,等着过年拿压岁钱。
这一次,他们证明了自己: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敢扛责任。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面对疫情,全国5.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111.8万余名团员青年迅速集结,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冲向抗疫最前线,抗疫情,搞建设,抢生产,保运输,促防控,成为这场全民战疫中最亮眼的青春力量。
2003年,非典爆发时,他们还懵懂无知;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们还青春年少;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他们说“是时候出一份力了!”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不一样的颜色,不变的是,他们都会在社会期盼时扛起责任,成为国家的脊梁。
2020年,相信大家最喜欢的数字就是:0,现在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数字,一次次清零的背后,是无数个夜以继日。
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也许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但国家危难时刻,却有着同样的担当。在全国战疫的日子里,冲在最前线的,各行各业的青年突击队员超过百万人。他们给困境中的城市带来支撑和温暖,用青春力量实践热血担当,自己也一夜长大。
“火神山医院建设需要人。”接到动员电话,留守武汉的中建三局技术员黄甜没有犹豫:“总有人要上,冲吧!”当天,这位90后就回到了自己的设计岗位。
医院建设中的每一条缝隙,都可能直接造成医护人员的感染。为此,黄甜每天拿着图纸在现场一遍一遍走,记录、整改、销核,每天要走3万多步。
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3万多名建设者中,60%是团员青年,分属13支青年突击队。
65年前,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诞生。18名青年木工攻坚克难,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从此,挑战各种“急难险重新”,成为青年突击队永远的担当。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唯一的一套正压防护头套给了“插管敢死队”。因为对医护人员来说,插管是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他们要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开放的气管。
已经为1万多个病人插过管的刘宇锋,为新冠肺炎病人插管时手心仍会冒汗,有时还会颤抖,好像回到了初学时候的样子。
插管医生手里这根内径7毫米的软管,是为患者“搏一线生机”的最后希望。而重症患者衰竭的呼吸,留给“插管敢死队”的抢救时间,只有60秒。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00后也上了前线。刚满20岁的刘家怡,来武汉已经一个多月。这是她离开父母最长的时间。
她的任务是帮要离开的医护人员脱防护服,把住感染风险的重要防线。一天6个小时包裹在厚厚的防护服里,还要不停讲话、重复指导动作,每次下班都感觉身体发僵。更难受的是N95口罩带来的窒息感,就像是6个小时被人捂住鼻子,摘掉口罩才像是回到人间。
刘家怡说:“我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下午5点到武汉酒店,晚上9点就全副武装进了医院污染区。袁胜的阵地,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40多天,他和队友每天做的,是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最后一次努力。
配合医生插管、清理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帮危重患者翻身,每一步都让人捏一把汗。可每次面对家人的视频,袁胜却一脸轻松。五月份,二宝就要出生了,袁胜写了一封信,给妻子和即将出世的宝贝:
“为了这场战斗,职责所在,我没有陪你和孩子过春节。眼看着重症病人经过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在好转……等我回去,一定陪你去产检,迎接二宝的降临!
1月26日执行的CA043航班包机任务,27岁的孔大伟记得特别清楚。武汉封城后,国航空中保卫青年突击队,成了铺就这条生命航线的主力军。
那天,接到特殊命令,临时改飞疫情严重的武汉,运送的是医疗人员和救援器材。
为白衣天使护航这110分钟,孔大伟有种不一样的感动。机上100多名医护工作者,看不出恐惧,眼里透露着乐观自信,他在心里默默祝愿,早点儿消灭病毒,自己再来接他们回家。
2020年的春天,我们一起走过。80后、90后、00后,披上战袍奔赴战场。青年突击队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青春无悔,青春无敌。
相关新闻
- 2020-02-13青年突击队 从来不喊累(一线抗疫群英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