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江源脱贫突围的强劲脉搏 ——脱贫攻坚的曲麻莱探索
原标题:极地江源脱贫突围的强劲脉搏 ——脱贫攻坚的曲麻莱探索
鸟瞰易地搬迁安置点。
精准扶贫产业一条街。
藏式手工艺品技艺传授。
正在制作金银首饰的女技工。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曲麻莱县农牧民技能培训中心烹饪班面点培训。
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全县8个贫困村,贫困对象达到3404户11534人,目前,啃下最难的“硬骨头”,全部贫困村脱贫摘帽。
“黄河正源”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征,这里既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不破楼兰终不还,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前不久,记者再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曲麻莱县——那片极地江源、生命禁区,采访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他们以常人无法企及的精气神,面对脱贫攻坚严峻形势,以铁一样的担当,创造“清零”战绩,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民生“答卷”。
党建引领,构建扶贫大格局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曲麻莱县坚持“脱贫攻坚到哪里,党的阵地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使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同时,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干部、农村党员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脱掉观念之贫、思想之贫。
曲麻莱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标准,抓住党的建设这一“牛鼻子”,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融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工作方向、抓实工作举措,以务实精神逐步夯实脱贫基础。
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乡包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县1139名党员干部主动认亲,“干部全部结对,贫困户全部覆盖”,结对帮扶34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一个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构建不脱贫不脱钩的结对帮扶长效机制。
叶格乡龙麻村,曾一贫如洗、破旧不堪,却在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这得益于坚强的党支部和有力的班子队伍。通过上级点、群众提、自己解剖的方式,党员干部踏草原、进牧家、谋发展,不辞辛劳,了解牧民群众的居住、人员分布、草山利用、公路、人畜饮水等情况,深入了解龙麻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详细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计划。
经过两年努力,龙麻村形成了“群众向党员看,党员向先进看,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人人为脱贫,大家共同脱贫”的赶超风气,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逐步成长为曲麻莱县先进党支部。从人均收入12261元提高到现在15997元的“增收账”里、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从牧民群众喜悦的笑容里,都能看到“党建+”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没有基层党组织百分之百的发挥‘桥头堡’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曲麻莱县牧民群众因灾致贫、返贫的难题就会大打折扣。”曲麻莱县委书记董晋林表示,2019年年初,受雪灾影响,曲麻莱县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最大程度减少此次雪灾对牧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尽全力解决牧民群众抗灾保畜、接羔育幼、动物防疫工作,党员干部同牧民群众一道想办法、谋出路,也让党建扶贫在基层活力尽显。
红利释放,易地搬迁辟新路
曲麻莱县脱贫攻坚,最有效的途径当属易地扶贫搬迁。
只有“挪穷窝”“换穷业”,才能“拔穷根”“稳就业”。截至目前,曲麻莱已集中安置贫困户达到1569户、5283人。
“易地搬迁都属于自然条件恶劣和灾害多发区,牧户居住分散,密度低,有些地方方圆上百里才有一个牧委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医疗保障难度大,实施易地搬迁是最好的办法。推动贫困群众向城镇、资源较富集、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地区搬迁,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集约效应。”曲麻莱县县长尼玛扎西说。
采访中,我们总能看到草原儿女在易地搬迁的政策鼓舞下,搬迁到县城开启新生活,放下羊鞭转产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畜牧业成为牧民发展生产的主导产业,减贫、“清零”的路走得更加稳当……
易地搬迁,一端是牧民群众不愿放弃的现实生计,一端连着充满阳光的未来,为此,党员干部为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跑了不少路、磨了不少嘴皮子。
“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既然是攻坚战,就得定下时间表、任务书。然而,让牧民群众彻底告别贫困,原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尼玛扎西说道:“个别困难群众的思想还是转不过弯,心里还是过不了坎,不给易地搬迁的困难群众一段生活上的适应期,一段政策上的过渡期,一段心理上的缓冲期,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进步自如地对接、平稳地过渡,实在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5年曲麻莱县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设了规模大、设施全、建档立卡户易接受的牧民城镇化转型发展服务培训基地。
将全县18至38周岁的5039人进行筛选,纳入创业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和创业资金支持范围,有针对性地开设烹饪、汽车摩托车修理、缝纫、民族服装加工等实用性技术培训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传授。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训2172人,已完成培训并结业1640人,使迁居县城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拥有一技之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走出一条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具有地域特色的牧民群众技能培训新模式。
“建起一个技能培训中心,发展一种特色产品,带动一批群众脱贫。”曲麻莱县听取群众意愿,依托牧民特色产业,不遗余力推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转型发展。
绿色发展,重振畜牧强劲风
牲畜存栏达到45.5万头(只),流转草场37.86万公顷,新培育出65个畜牧业合作组织,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芫根种植基地,“扎什加羊”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品牌认证……曲麻莱县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犹如一支离弦之箭,令人眼前一亮。
“家有钱财万贯,带毛的一律不算”。曲麻莱县地处偏远,是纯牧业县,有限的可利用草场资源严重制约着高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得远程调运饲草料,进入“远水解近渴”的被动防灾困境。2015年,曲麻莱县首次尝试在县域内部分海拔4200米的黑土滩实施芫根、燕麦试种植项目,并获得了成功,为饲草料加工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年9月,一个集种植、加工、储备、销售为一体的饲草料(芫根)加工基地在曲麻莱县约改镇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是玉树州建成的首个较完善的饲草料加工基地,基地引入现代化企业运行模式,形成“公司+基地+牧户”及“订单农业”的运行模式。同时利用饲草料种植有效反哺自然草场的模式,集中和分散种植芫根燕麦达到1200公顷,有效保护3.78万公顷草场,为65个精准扶贫牧业合作社配套建成饲草料种植基地和芫根加工厂,提高了牧区整体抗灾防灾水平,真正实现了保护生态和精准脱贫的双赢。
与此同时,利用530万元贷款为全县精准扶贫商业一条街购置配套设备,包括冷库、快检实验室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包装等,将精准扶贫资产受益型股份合作社的有机品牌牛羊肉和牛奶,通过微商,第一时间投放到高端餐饮市场,提高黄河源头魅力曲麻莱的知名度,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畜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
坚持“保护草地、合理载畜、划区轮牧、整合资源、牧民增收”的发展理念,逐步实现了“小而散”向“大而统”的转变,创新草原生态保护、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草畜联动、多元服务产业,成立了曲麻莱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协会,“等靠要”思想转化为“传帮带”,在“能户带弱户”模式下,牧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涉及草场流转的问题,草畜矛盾的问题,甚至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有机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等战略发展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沿着昔日百万牲畜大县曲麻莱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足印,记者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畜牧业逐渐大放异彩、高歌猛进、“畜”势勃发的新景象。
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曲麻莱县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遥远而神秘的天上之境,如今,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人,受益于脱贫攻坚,历经蛰伏和蜕变,已经破茧成蝶,耀眼四方。
相关新闻
- 2020-03-11银西铁路甘宁段开始复工铺轨
- 2020-03-11原州区“点对点、一站式”向浙江企业输送务工人员
- 2020-03-11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赴武汉考察,传递哪些鲜明信号?
- 2020-03-11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微镜头 “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