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争分夺秒!她在抗疫一线与病毒短兵相接
央视网消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我们正在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在最近的《新闻联播》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陈薇。
陈薇喜欢梳利落的短发,穿笔挺的西装,给人一种硬朗的军人形象;但时光如果倒退,没人会认为当年那个大大咧咧的清华学生会是现在的她。当年的她当过清华咖啡厅的第一位女服务员,摆过地摊,搞过舞会,她甚至被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但也正是她,二十九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身于医学科研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争分夺秒
2020年1月26日,是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带领一支由军队紧急派出的专家组赶至武汉,迅速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工作中。
数日后,在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她和其他专家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使得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确诊速度得以提高。这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陈薇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了应对埃博拉等疫情的考验,无论是人才队伍、科研条件,还是技术储备,我们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好的准备,我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入驻武汉,让陈薇印象深刻的是,她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院长张定宇。
面对这位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行者,陈薇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她忘不了张定宇简洁的回复:“彼此彼此。”
不是第一次面对疫情
陈薇和军事医学院的相识相知看起来更像是命中注定。1991年,当陈薇的老师要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的时候,她的人生轨迹开始了真正的改变。那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短暂接触,让陈薇对那里完备的科研环境以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进入军队已29年,陈薇现在回想起来,眼神里还是充满坚定:“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
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2015年,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我特别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我们贡献了我们的才智,使中国的疫苗走出去,实现了境外临床的零突破。” 说起这样一个难忘的时刻,陈薇的眼中泛出了泪花,从她的眼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家背后所展现的大国形象和大国责任。
炭疽、鼠疫、埃博拉……在生物领域,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争时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和平时期则可能是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
陈薇的日常工作就是搞这些“魔鬼”课题研究。她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就对铸造“生物盾牌”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有很多人问她,你每天与这些致命的病毒面对面,不怕吗?陈薇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身后有坚实的后盾
事实上,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还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陈薇的先生为了她,放弃了青岛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北京。从最初的物质匮乏到现在的幸福美满,陈薇和他的丈夫共同抵御住了各种压力。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幸福的陈薇,她做到了。
在父亲眼中,陈薇做事认真严谨,“我女儿从事的事业很崇高、很伟大,所以我要支持她!”当初陈薇的父亲给她取名时,一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草,二是在父亲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且有一股暗香。蔷薇,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尽管本次出征,父女间都来不及告别,但他明白,女儿既然出发了,便会争分夺秒奔向胜利的彼岸。(文/弟辰晨)
相关新闻
- 2020-03-06【中国梦实践者】带队驰援武汉,她最大的心愿是“病人安康,医护安全”
- 2020-03-04【中国梦实践者】身在抗疫一线的他 最大的愿望是让所有患者健康回家
- 2020-02-27【中国梦实践者】宋彩萍:“防护服是冰冷的,我们的心是热乎的”
- 2020-02-25【中国梦实践者】“组局人”汪勇:前线医护人员背后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