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温情: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祖籍湖北黄冈的王丽芹,熟悉她的人都叫她“阿根儿”。她是这次军队医院驰援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的护理部主任。
32年前,当大伙儿面对这个刚刚从护校毕业的小姑娘,问她这朗朗上口的小名儿“阿根儿”什么意思时,王丽芹“咯咯”地笑着说,“就是我们湖北人都喜欢吃的芹菜根儿啊,这很多植物都是越接近根部,药性越好呢。我呀,就是一味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年蹦蹦跳跳,号称“包治百病”的小姑娘已经从护士、护士长、机关助理员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护理部主任,在经历了抗击非典、汶川救灾等重大任务磨砺后,再次出征。
△支援一线。张恺桐作
01
2月12日凌晨,王丽芹突然接到上级命令,通知她前往武汉执行任务。她马上跳起来收拾行李,天不亮就赶到了办公室。由于走得太急,抗震救灾时用过的迷彩包都没有装满就出发了。谢天谢地,其他东西忘了真不要紧,这几年在护理部工作,她千辛万苦总结出来的传染病防控流程和隔离病房所需的重要资料都带上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她所在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承担的只是驻京医疗机构发热病人的筛查任务,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作为医院重点建设的呼吸学部,有全军结核病研究所驻扎,对于非典、腺病毒、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救治经验。组织上派王丽芹去武汉加入护理团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飞驰的高铁,让北京离家乡越来越近。
一路上,王丽芹眉头紧锁,心有隐忧。此行前去武汉驻点在哪里,那边情况到底怎么样,自己将会承担什么任务,都还是一连串的问号。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她只是普通队员,最多是个组长,跟在队伍里听令而行即可,这次她作为军队医院派驻到泰康同济医院的医务人员,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她自己。
到达任务点位,王丽芹内心有些忐忑。上级已经明确,由她担任护理部主任,带领护理团队来打这场硬仗。命令一宣布,她的脑子立刻加快转速:怎样让护士们做到短时间内融入融合,适应新的环境;护理工作如何展开,抓手在哪里;人员怎么培训,最快多久能安全上岗……战时跟平时筹划任务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快速地在千头万绪中理出思路,想出办法,把有限资源整合好,发挥最大效能,这才是眼前要做的事情。
△检查防护服。张恺桐作
02
泰康同济医院是一所正在建设的骨科医院,疫情袭来,门诊楼临时被改造为方舱医院,有143名患者正在接受治疗。为了多收快治,医院基本上是在边收边建,很多设施还不完善。
进驻当天,王丽芹拿着花名册迅速了解人员情况后,与宗晶副主任和刘蕾等老同志严选出一些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向医院临时党委提出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护士长人选的建议。他们在边交接工作边研判形势中,明确“稳定心神、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大干快上”的工作思路。没有鞋架,就号召大家自己做,工地上的木板砖头都可以用起来;初期防护服紧张,助理员侯亚红、赵丽建议把最大号的垃圾袋裹在脚上,用胶带缠好;吴冬冬、李华俊认为,必须按照科室建制,由每名护士长负责,马上建立一个“医护患”微信群,让病人感觉有组织有依靠了;物资紧张没关系,医疗队员除了基本供应,把多出来的生活用品贡献出来给病人。
“她们太不容易了,刚来那几天,真是连轴转,饭都吃不下,不是不想吃,而是拿起筷子来都觉得胳膊沉。”
说起这些可亲可敬的姑娘,王丽芹几度哽咽。她很担心,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护士中,会有几个跟不上点儿的,熟悉起来也不知道得多久。但实际上,戴着口罩连谁是谁都分不清楚的护士们,却能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下达指令后,像老同事们一样配合得精准默契。
“我觉得,除了责任担当,就是训练有素,这两样东西,在真正的军人身上缺一不可。”
王丽芹坦言,这几年,为了提高卫勤能力建设水平,联勤保障部队所属的医疗单位可没少吃苦头,军事训练抓得紧而又紧,群众性练兵覆盖全面,这次调动这么多医务人员来驰援武汉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果检验。
在护理部的交班会上,关于“吃苦头”的话题,助理员们的回答是齐刷刷的。
“主任,咱们政委不是总说,大事难事看担当,现在还有比拼了命去救命更大的事吗?您说吧,需要担什么当,我们个个都能行。”
“谁要你们拼命了,多救病人是目标,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零感染’。你们一个也不许出问题。等任务完成了,我得把你们平平安安送回去。今天严肃提出这个要求,是行还是不行?”
助理员们面面相觑。
“那必须行啊!”
△收治病患。张恺桐作
03
2月24日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很多老武汉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剪发。可疫情来了,保命都来不及,谁还敢想理发这事儿。谁知当天,王丽芹就带着自己的“爱心小剪刀”团队来到了病房,给轻症患者们洗头理发,着实成了“二月二”这天的一大惊喜。原来,心细的她早已经在几天前就把护士们召集起来,了解哪些人会理发。没想到,多才多艺的护士还真不少,呼啦啦报上来十几个。
“为患者提供这样的服务,也算是一种人文关怀吧。”刚在这里过完集体生日的刘小燕护士长深有体会。昨天,保障部想方设法从外面买了两个小蛋糕,说是要给这几天过生日的护士们打打气,鼓鼓劲儿。
非常时期,蛋糕很简单,没有任何点缀,每个人小小的一块,远远地吃着蛋糕,说着简单祝福的话,眼睛里却隐隐闪着泪光。
自从上级提出“护理团队要在这次救治任务中,把握好疫情的阶段性特点,积极做好护理服务,还要增加人文关怀”的理念后,王丽芹就在琢磨,可以直接把她所在医院身心并护的经验模式搬过来用啊。如果仅限于完成任务,打针发药,把病人救活,那不是咱的传统和作风。相反,除了保卫武汉,保卫湖北,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还要在打好人民战争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传递一种能量,传承一种精神,传播一种效应,在军队医务人员一心赴救的实际行动中,让军民走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63岁的张婆婆是武汉当地一位聋哑人,她的家人非常担心张婆婆住院后无法得到周全的照顾。负责她的护士李欣格第一时间来到张婆婆身边,拿出纸笔来介绍自己,还学会了简单常用的手语来辅助交流,并且打电话告知张婆婆的家人,婆婆的治疗护理和日常起居,让他们放心。
一周下来,两个人写了厚厚的一沓,正反面都写满了字,有嘱咐,有请求,有聊天,有称赞。看着张婆婆体温正常,身体越来越好,李欣格写道:婆婆,您应该就快出院了,祝贺您!看到这句话时,张婆婆半天没动笔,直到李欣格离开,她才写道:我想把这些纸都留着,留个念想可以吗?谢谢你们,在武汉救过我,谢谢在我最难过的时候,陪过我。
何止这位张婆婆,患者里还有盲人、孤寡老人,分娩不到一周的产妇;护士中,又何止李欣格这样的姑娘。在这个团队里,还有母亲、女儿、妻子和姐妹,但此刻,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她们统统忘记了在家里的角色。她们告诉自己,不管多重,要去搬东西;不管多难,要学会修物件儿;不管多忙,要教孩子认字,陪老人做操;不管多累,要疏导每个人的心理难题。因为,我们首先是战士!
“来之前,我从那些图片上看到过医护人员被护目镜压出来的伤痕,却不知道会这么疼。”
“红区”外,护士井丽深吸了一口气,护士长心疼地把一片叫“美皮康”的贴膜贴在了要戴护目镜的地方,并嘱咐她,千万小心,不要擦破了皮。
“红区”里,一位70多岁的老教师习惯地用武汉话喊大家过来帮忙。
“你们快找几个人来,我这个床又摇不起来了。”
“来了,来了。”
四五个姑娘答应着,一路小跑过来。这是几个快出院的警察,现在和照顾她们的护士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大家都是同龄人,聊起来有很多共同话题,对这些帮助救治过自己的人,除了军礼,她们更愿意用志愿者的行动来表达心中的敬意。给老人家摇完床,她们还要在微信群里收集意见建议,然后去帮病人打饭,收拾垃圾,清理病房。
看着窗外渐落的夕阳,投射在病区走廊的墙上,那行黑色的小字在金色的光影里愈加清晰。
“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这是护士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的信心和勇气,更是风霜雨雪过后,值得她们久久回味的温情故事和战斗经历。
本文刊于2020年3月6日《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