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赛迈山下的“三高”
原标题:阿伊赛迈山下的“三高”
村里的医务室早已今非昔比。本报记者 李兴发 摄
曾经的荒地如今已变成了村民们休闲消遣的广场。
本报记者 李兴发
2月21日,记者走进依偎在阿伊赛迈山怀中,海拔2900多米,只有58户藏族人家的村落——海东市乐都区下营藏族乡茶龙村。
表面宁静祥和内在激情涌动,是一圈走来带给记者内心的最大感触。“思想觉悟提高了!”刷新着对曾经落后山区的认知,脱胎换骨于塑造一个个全新的自我;“心气儿和追求也高了!”体现在村民对眼下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美好未来的规划,让外人看到了他们当下的幸福和奔向更幸福的冲劲。
当然,体会最深的还是世代生活在茶龙村的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任上干了十二年,如今“解甲归田”的杨尼麻,面对茶龙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一词做了概括。
杨尼麻家,曾经的土夯墙已经被灰砖砌成的砖墙所取代,破旧的木门如今换成了烙有气派花纹的铁门。室内,铺满大理石瓷砖的地面上,摆放着皮质沙发和原木的茶几,屋顶的吊顶装潢以及高档的灯饰,告诉拜访者漏雨透风那已经是曾经的故事。
32英寸的液晶电视,借助网络电视强大的信号,近百个频道杨尼麻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无线路由器使他可以随时和外出打拼的孩子们视频通话,虽隔千里但能相见于咫尺间。这些在短时间里发生的蜕变,曾让杨尼麻花费了不少精力去适应,“眼前的日子以前做梦都梦不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啊!”
“我们全村硬化路全覆盖,主路和通到家门口的辅路加起来有5公里多。路连接着‘北山大通道’去得了平安下得了乐都……”接过老村支书接力棒的杨麻尼杰说话底气十足。
从2015年到2019年底,茶龙村建成大小两个活动广场,花坛亭廊为村子增添了不少雅致。一个射箭场,两套设施齐全的健身器材,40盏太阳能路灯,让一个乡村拥有了城市社区的坯子。在杨麻尼杰的言语间可以提炼出两句话,“永别了,曾经的落后与老土。”“如今的农村也开始拥有和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
而这“永别”不单指眼睛所能触及到的改变,更有思想和觉悟的提高。李拉毛杰一家人,在2015年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享受着扶贫政策带来的优厚待遇。“刚开始没觉得有啥不好意思的,给了就拿、能拿就拿,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但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李拉毛杰也意识到“等、靠、要”得来的好日子,只是一时而非一世。
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李拉毛杰搞起了肉羊养殖。学习科学繁殖、疾病预防、饲料搭配,几年下来,养殖规模从起初的十多只发展到了如今的一百多只,一家人的收入由2015年前的不到1万元,直飙至2019年的10多万元。
“过好日子一要靠自己二要有文化。”换了个活法的李拉毛杰,思想和觉悟的改变不可同日而语。2018年他将考上大学的女儿送进了青海师范大学泸州分校,也打消了让小儿子初中毕业后回家种地放羊的想法,“不能让他们再走我的老路了,学文化去大城市打拼,才是他们这一辈人该有的生活。”
上辈人努力改变着现在的生活状况,并倡导下一代人用知识去改变命运,全村11个孩子走进了职业学校和大学。夹在中间的一代人,也从日子得过且过的“懒”思想中走出,过日子的心气儿高了。
牛马、拖拉机、轿车,庄廓院门前同时出现,在已经整体脱贫的茶龙村已不是新鲜事儿。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杨麻尼杰统计过,牛已经退出耕地劳作,以肉牛、奶牛商业化的身份出现,拖拉机、“三马子”的拥有率达100%,8户人家拥有了自家的小轿车。
杨扎西旦智就是这拥有小轿车的8户人家之一。今年25岁的他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能再有钱就花没钱靠种地过活了,人得活出个人样儿,日子得过出个日子样儿。”如今杨扎西旦智拥有三重身份,农民、务工者和即将成为的网约车司机。“农忙时我种地,农闲时我外出务工,冬天我再去跑客运。”他把一年的时间进行了规划和分配,曾经那个种完地闲逛的杨扎西旦智不见了。
走进杨扎西旦智的家,精美的家具、42英寸的液晶电视、海尔冰柜都是近两年他存下钱置办的。今年他打算再置办微波炉、电磁炉,让家里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我计划等我到40多岁的时候,在乐都城区买一套楼房。”
新的时代让茶龙村由外向内发生着蜕变,于无声处中出现的“三高”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有价值和尊严。
相关新闻
- 2020-03-06武汉,留下青海最美的身影
- 2020-03-06线上教学第一天——青海大学师生相见在云端
- 2020-03-06高清组图:青铜峡供港蔬菜基地正式复工
- 2020-03-06“互联网+医疗健康” 远程会诊排解疫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