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说理】正确认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原本热闹非常、消费旺盛的春节假日变得异常沉寂。疫情虽然仍在继续,但是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各地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抓生产、稳就业、促发展,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同时,也打响了经济保卫战,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来势凶猛的疫情,从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形成冲击。消费方面,疫情爆发于春节假期,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人民出行受限,交通管制,餐饮店、酒店停业,电影撤档,景区关闭,商超关门或缩短营业时间,餐饮住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大幅减少。投资方面,为减少人员集聚,多地的基建投资工程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下滑。进出口方面,疫情发生后,由于复工推迟、物流滞后、订单交付延误等问题,进出口压力加大。2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较上月下降20.0和17.1个百分点。短时间内,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越是在这个时期,越需要全面观察、辩证分析、动态认识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即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具有短期性、可对冲性、可弥补性。
负面影响是短期的。从目前疫情控制的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日渐显现、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生产逐步走上正轨,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小。国家统计局2月份的调查显示,大中型企业3月底复工率将升至90.8%,其中制造业为94.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疫情防控机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家大都认为,一季度生产经营普遍受到影响,预期二季度形势将趋于好转。关于企业家对下一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74.2%)的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其中26.5%表示“很有信心”,47.7%表示“较有信心”。
疫情期间的新兴业态发展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在疫情期间,生鲜电商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生鲜食品等的消费需求,日订单量大幅增长;以网络游戏、视频影音为代表的在线文娱产业增长;网上购物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十分活跃,“云经济”“宅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模式满足办公、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在疫情期间得到大范围推广。“线上经济”加速替代“线下经济”,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因势增长,互联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疫情对消费的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可以在疫情结束后弥补。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部分消费需求只是被抑制或延迟,不是完全消失,改变的是需求的实现时间。在疫情防控期间,大部分人长期“宅”在家中产生了寂寞感和乏味感,等到疫情结束之后,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因此,餐饮住宿、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消费也将大幅度增长。投资方面,各行业受停工影响的投资有望在复工复产后得到回补。进出口方面,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政策落地,以及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外贸也将迎来恢复性增长。
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也具有很强的抗冲击和自我修复能力。虽然疫情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影响较小。线上经济在此次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智能制造、无人配送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的兴盛,进而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针对疫情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结构性,保持了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定力,注重在结构调整中追求量的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不减。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巨大内需潜力,具备经济恢复和振兴的有利条件。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人民群众收入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成长,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新型消费业态加快发展。从长期看,需求结构升级愈加明显,供给结构必然随之升级,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运行的内生需要和必然趋势,疫情并不能改变这个趋势。
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应对疫情,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综合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精准治理,全方位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为抵抗疫情冲击、恢复生产生活、推动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风雨过后,中国经济必将再创辉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相关新闻
- 2020-03-02【战“疫”说理】提升治理效能 在疫情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 2020-02-29【战“疫”说理】抗疫 复工两不误,惠企政策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2020-02-27【战“疫”说理】抗“疫”大考 各地社区的优秀成绩单
- 2020-02-27【战“疫”说理】抗击疫情,我们的信心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