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经济发展信心 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
原标题:坚定经济发展信心 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我们一定要有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信心不仅来源于确诊病例数据的下降,也来自于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我们将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做好统筹工作很重要。我们既要坚定经济发展信心、稳定预期,又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
不可否认,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冲击,但也要看到,这种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大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首次突破3万元……最新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用一项项沉甸甸的数据,全景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新成就,充分展示了大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
物资供应充足,市场秩序井然,是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连日来,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全国多地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国家发改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复工率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超过70%。
然而,企业既要复工,又不能放松防疫,可能会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比如,有的企业防疫没做好,刚复工不久,便出现了确诊病例,带来了聚集性传染风险;有的企业则面临着人员到岗难、物流难、上下游企业配套难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难题,即便填再多表、盖再多章,企业也难以真正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复工复产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管得过紧”,也不能“放得过松”。要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区分不同行业,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因时调整,分类指导,实现精准复工复产。比如,疫情严重或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低风险地区要把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目前,从各地的实际来看,疫情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关键是要在“外防输入”的前提下,解决好用工、物流和产业链协同等几个方面的难题。
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受疫情影响,“用工荒”比往年更加明显。为了解决“用工难”,不少地方都派出了专车、专列甚至专机接回滞留在老家的企业员工。
复工复产,交通运输先行。在全国疫情发生初期,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挖断道路、封闭路口、阻止物流的极端防控做法,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的当下,低风险地区尤其要杜绝“一刀切”的偏激做法,切实保障道路畅通。
目前,企业复工率虽然提升,但产能利用率恢复较慢,导致一些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无法及时跟上,产业链协同联动面临困难。各地要把建立严格周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作为重点。比如,重庆市在大力推动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同时,确定重点企业和重要物资生产企业的主要配套企业近800家,通过协调区县、派驻“特派员”等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成效明显。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是难以撼动的汪洋大海。我们一定要有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信心不仅来源于确诊病例数据的下降,也来自于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我们将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相关新闻
- 2020-02-29战“疫”每日观察丨揭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抱团”抗疫的奥秘
- 2020-02-29守望相助,坚忍不拔——致敬武汉战“疫”中千千万万个平凡英雄
- 2020-02-29外国人: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相信中国一定能赢
- 2020-02-29世界眼中的中国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