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志愿者抗“疫”:在城市急需处、细微处奉献光热
原标题:上海志愿者抗“疫”:在城市急需处、细微处奉献光热
东方网记者王佳燕、王洁敏、朱贝尔、王泳婷、柏可林2月25日报道:口罩厂的临时工、隔离人员转运司机、社区里的“Tony老师”、消毒员和“木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不少人人拥有了“新身份”“新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急需之处,他们挺身而出、默默奉献;在城市运行管理的细微之处,他们践行着志愿精神,真情服务他人。大街小巷中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城市的记忆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抗击疫情急需处汇聚志愿力量
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口罩车间
疫情防控迫在眉睫,为解决口罩紧缺问题,位于松江区的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在春节期间紧急重启口罩生产线。面对人手紧缺的窘境,公司发布志愿者需求,没想到“一呼百应”,还有人“拖家带口”来上班。志愿者陈超群跟妈妈到厂里“打工”好几次,还有沈咪、陈佳等许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都临时“改行”成了口罩厂的质检工、搬运工。
“95后”大学生胡怡晨
在看到青浦区赵巷镇发布的“防疫志愿者”招募令后,“95后”大学生胡怡晨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迅速、坚定地报名参加。胡怡晨的工作主要是支援镇人口办进行数据的核实和统计,包括村居上报的近期重点地区及其他地区返沪人员的行程信息。“数据核实也是抗‘疫’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表示,会利用所学专长,尽可能把工作做细致做踏实。“我的愿望就是疫情可以尽早散去,早日回归校园、继续学业,坚信春天总会到来,希望大家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蒋卫奇和苏磊进行隔离人员转运
在松江区洞泾镇第一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开设后,当得知紧急需要招募志愿者专门负责隔离人员转运时,在洞泾工作的蒋卫奇和苏磊第一时间就主动报了名,“这份工作确实需要有人去做”。每次接到转送任务后,他们必须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先赶往洞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穿戴全套装备,包括防护帽、防护服、护目镜、手套、鞋套等,接着里里外外给车子进行消毒。准备完毕后,赶到预约地点接人。将隔离对象送至集中医学观察点后,还需立即返回中心消毒点再次进行人车消毒、销毁处理医用隔离用品等,才能继续下一单任务。最多的一天,他们一共跑了16趟,经常要忙到下午两三点才吃上午饭,晚上十一二点仍在接送转运。
志愿服务细微处体现城市温度
68岁的“Tony 爷爷”殷师傅
特殊时期,很多理发店尚未营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68岁的“Tony 爷爷”殷师傅凭借自己退休以来在自家小区的志愿者经验,在嘉定江桥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招募理发志愿者顺利“应聘”。考虑到正处疫情期间,殷师傅还特意自备了酒精棉球等消毒工具,每理完一名,他都会细心地对理发工具一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当察觉到社区防疫工作者有理发需求,普陀甘泉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曹立山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服务,“主要想趁着大家吃中饭、午休的这个空档,希望能用我的手艺给他们理一个精神的发型,也算我为抗疫做点贡献。”
陪聊志愿者陈竹英和益奶奶
比起年轻人,独居老年人往往很难第一时间有效获取疫情信息,此外,不常与人交流也使他们在面对疫情时,更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和不安。陈竹英是浦东新区高桥镇一名“元老级”陪聊志愿者,已陪伴高龄独居的益奶奶多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陈阿姨无法每日来到益奶奶身边,但她又担心老人的安全和健康,于是想到远程“安排”。每日上门陪伴改成每天两次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饮食和睡眠情况。随着益奶奶对疫情深度的了解,她对陈阿姨的安全牵肠挂肚:“小英啊,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外面少跑跑”。
张纯辉进行消毒作业
家住普陀区长征镇梅四小区的张纯辉老家在河南,来上海已有17年,经营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特意拿着一叠证书到物业主动“请缨”,提出想要义务为小区公共区域做一次消毒,“我们小区很多志愿者都在执勤站岗,忙着防控疫情,我有专业消毒资质,也想为小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区铁栅栏围墙损坏影响社区防控怎么办?宝山顾村菊泉第一居民区的“向日葵先锋队”的党员志愿者“跨界”当起了“木匠”,找来了木棍、木板和粗铁丝,带着自家的简易工具,动手“扎牢篱笆”。
在上海,数以万计志愿者走出家门,来到社区、道口,填补着城市管理的微小空白,以星星之火,点亮黎明前的夜。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