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发展现代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19-12-25 09:56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宋芳科

  原标题:发展现代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6日发布的数据,我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26千公顷,总产量1362万吨,为历史第五高产年。夏粮总产227.7万吨,秋粮总产达到1133.6万吨。杂粮面积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亩,谷子面积比上年增加21万亩,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

  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今年我省新增17亿元支持有机旱作农业、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奶业大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15个县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整县试点;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各市设立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险种,全省农险产品达到175个,玉米、小麦参保率达到65%以上。

  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产还得益于农业技术广泛推广和农民素质日渐提高。2019年我省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发展机制。在怀仁、原平、洪洞、永济等21个县(市、区)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定额取酬、增值提成、增量分成三种取酬模式,在农技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融合发展新机制取得新进展。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创新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考核,率先制定玉米、小麦、水果、蔬菜等20个方面的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启动实施职业农民持证“221引领行动”,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山西省职业农民技能证”。

  另外,今年我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建设高标准农田23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86万亩,预计年底74个项目全部批复,80%开工建设,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山西农谷番茄小镇全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提速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助推企业开拓市场,亟须提升品牌影响力。今年我省继续立足特色优势,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山西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晋字号”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叫响。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省“三品”认证生产主体1810个,有效产品3263个,产品认证数量由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12位。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还重点围绕杂粮、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4大类40多种农产品,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71项。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玉露香梨、山西核桃、山西高粱、山西荞麦、山西马铃薯等一批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脱颖而出。

  在今年第六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山西高粱、山西荞麦、山西马铃薯获得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娄烦山药蛋、浑源正北芪等11个品牌获得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从2017年起,我省每年推出2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已有6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耿都”富硒小麦石磨全麦面粉、“杨氏康健”分心木茶、“沙金红”杏汁等20个品牌获得2019年山西功能农产品品牌。

  区域公用品牌正在成为“地域名片”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吕梁红枣、晋南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深入人心;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持续发力,25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7家企业入选“中华老字号”;冠云牌平遥牛肉、荣欣堂牌太谷饼、沁州牌沁州黄小米等产品品牌享誉四方,成为山西农业的一块块金字招牌。

  2019年,宁武县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其中莜麦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农作物。 记者李兆民 通讯员曹建国摄

  农村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2019年,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整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连续3年扩大试点范围,在做好8市93县(市、区)中央试点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将太原、大同、临汾3市纳入省级改革试点,实现了整省推进。截至11月底,全省4616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其中4478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忻州、阳泉两市和屯留、河津、沁水、大宁等县(市、区)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任务。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开展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全省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507.7万份,发证率97.4%。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年流转承包地近1000万亩,依法化解经营纠纷1700余件,调解仲裁考评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成熟。重点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等6类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分层分类培训新型经营主体2.5万人,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4万人次。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2家,全省家庭农场达10317个。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遍地开花。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农业生产托管地方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托管绩效评价办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5亿元,在全省81个县开展试点,探索出一批先进模式。特别是翼城县“强化县乡村三级托管组织,开展作业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统一化、技术实效化‘四化’服务保障,确保降低农资费用成本、机械作业费用成本、农民务工投入成本,减少综合防治农药用量、化肥用量”的生产托管模式,入选全国20个典型案例。经初步测算,全程托管试点区域粮食亩均增产20%以上,农民亩均增收350元以上,服务主体年收入增加20%以上。

  农业植保机在空中喷洒农药。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产业振兴,做深做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稳健。

  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在长治、晋中、朔州3市10县70个封闭示范片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实现了示范片11市全覆盖,以点带面的有机旱作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等六大工程稳步推进,探索形成了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小麦探墒沟播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

  三大省级战略带动性进一步显现。山西农谷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样板,探索解决有机旱作、功能农业等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累计在全省推广科技成果1200余项,启动运行了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引进华为、阿里巴巴、先正达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大力发展饲草、杂粮等作物,种植优质饲草23万亩,调减籽粒玉米44万亩。同时坚持种养结合,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建设160个生态畜牧示范场和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运城(临汾)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果品出口企业增加到90家,水果年出口量预计超过40万吨,同比增长8.1%。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在太原南部等6个城郊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新开工建设8个城郊农业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了晋源花卉小镇等一批城郊农业典型。选择1市10县开展农村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55%的行政村。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组织开展药茶、肉制品、功能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10大产业集群调研,组织起草了实施意见。

  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规划建设万荣、静乐、隰县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实现“园、区”政策共享、平台共建、一体推进。12月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我省大同黄花、临猗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安泽连翘入选。至此,全省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8个。(记者王秀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武威民勤人参果 喜获丰收 武威民勤人参果 喜获丰收
  • 全寄宿制高中兰州二中雁滩分校明年9月招生 全寄宿制高中兰州二中雁滩分校明年9月招生
  • 备战2020年中考 专家给你支招 备战2020年中考 专家给你支招
  •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
  • 漫步长城感受雄关之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专列”抵达嘉峪关 漫步长城感受雄关之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专列”抵达嘉峪关
  • 以一座雕塑定格一条河流 一起阅读“黄河母亲” 以一座雕塑定格一条河流 一起阅读“黄河母亲”
  • 自强模范”刘韦评:让我们换种方式走路 自强模范”刘韦评:让我们换种方式走路
  • 兰州热冬果: 那一缕甜香一直都在 兰州热冬果: 那一缕甜香一直都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