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事业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依赖国外到服务全球
原标题:中国气象事业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依赖国外到服务全球
光明日报记者 袁于飞
在回顾和书写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70年的澎湃历程中,风云气象卫星是其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华章。
1988年9月,我国首次成功发射气象卫星,第一次有“中国摄影”卫星云图回传地球,表明我国跨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行列,有了同时从地面和太空两方面观测大气的能力。
观众在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观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模型。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到今天,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还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可以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为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并能以良好的观测视角和定制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提供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服务世界各国的防灾减灾救灾。
17年摆脱气象卫星数据依赖国外的历史
从1988年发射成功中国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到1997年中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我国用了10年时间。
不但要发射成功,还要让国内外用户愿意用、用得好才行,风云二号前两颗卫星上天后,我国的卫星云图暴露出了地球圆盘图不够圆、动画晃动等问题。时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二号地面系统副总设计师的张青山通过各种计算,提出了一个补偿方案,最终使得卫星所观测到的图像很接近实际地球影像。
中国工程院院士、风云二号地面系统总设计师许健民带领科研团队,花了3年时间最终拿下了高精度图像定位技术。
从航天领域到气象领域,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打磨”过程后,2005年1月1日,中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第一颗业务卫星风云二号C星云图正式亮相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开始正式向国内外用户发送卫星数据图像,我国摆脱了气象卫星数据依赖国外的历史。
最快1分钟可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
2005年后,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站开始接收并使用风云卫星云图。2006年到2007年,我国成功开发FENGYUNCast接收系统,分别向亚太地区17个国家赠送了该接收设备,风云卫星数据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对高质量卫星云图追求的脚步在不断前进。2008年,在原单星云图的基础上,风云二号通过多星组网加密观测,开始提供双星云图,将云图的更新时间缩短了一半。
2008年,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可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云图。
2016年,中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卫星云图最高分辨率达500米,可最快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
“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后,很多发达国家气象部门都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共享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在第五届风云卫星国际发展咨询会上,拥有全新仪器的风云四号卫星,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亚洲大洋洲气象卫星用户大会候任主席Allen Huang点名,希望分享资料。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气象卫星、雷达等监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台风路径预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气候模式性能跻身国际前列,智能网格预报提高了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7年5月17日,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这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世界气象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的全球核心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机构,全球目前只有8个。
如今,除了提供卫星云图以外,中国气象卫星还可定量反演云、气溶胶、海洋水色,获取三维大气结构、“抓”闪电等,实现了更多更强大的功能。中国气象局还建立了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一旦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只要申请启动该机制,将第一时间获得“风云”卫星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服务世界。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9日 08版)
相关新闻
- 2019-11-15人民网评:“马首”回家,折射盛世气象与孝亲心肠
- 2019-10-29生态环境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处“气象敏感型”阶段
- 2019-10-09在魅力乡村“望山见水留乡韵”——国庆假期乡村旅游气象新
- 2019-09-12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让气象数据“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