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原标题:人民要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董雪兵 李霁霞 史晋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开放合作程度加深、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新特点。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一系列重要变化、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普遍发展,缩小了地区间发展差距。梳理总结这些变化和成就、特点和经验,有利于深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优先发展内地、平衡布局生产力的思想。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动我国综合实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快提升。上世纪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与之前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一起构成我国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1978年以来,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1978—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4%、10.4%、10.4%和9.0%,呈现东部地区领跑、各区域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6年突破40万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均于2011年超过10万亿元,并于2016年超过15万亿元;东北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首次超过5万亿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按不变价格计算,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66.9倍、46.0倍、46.6倍、28.2倍。
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一马当先,在经济发展上保持领先地位。2000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2011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整体加快。从地区生产总值看,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趋于稳定,区域经济呈现多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反映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整体相对差异水平的变异系数,由2003年的0.44下降到2017年的0.318。党的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从城镇化率看,各区域城镇化水平更趋平衡。
协调性日益增强。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东部地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区和增长极,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近年来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助力西部地区发展。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的功能和地位不断提升。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特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发展动力等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和境界迈进。
开放合作程度加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挂牌运行,设立雄安新区,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加快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其东北亚核心地带优势,加强对外经贸往来,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园、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我国产业布局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合作联动日益增强。东部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腾笼换鸟,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逐步调整区域间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中部地区完成产业布局,一些省市努力抢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构建的制高点。东北地区重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核电机组、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等在东北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1/3。
效率与公平并重。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实现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发展活力,提高空间要素配置效率。同时,针对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不利的客观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建成一大批重点工程,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就
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促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深度融合。以区域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从资源保护、要素统筹、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入手,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流动,形成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建设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掘各地区比较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和经济发展圈层,以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的内生发展动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通过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形成均衡协调的产业、人口、资源空间布局。
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完善托底性社会保障政策,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贫困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的自我造血机制,激发地区发展潜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更加均衡的有力抓手,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应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城市的吸引集聚作用,着力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大力消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流动。
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政府应在市场维护、市场引导、市场培育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失灵,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发展与创新的活力。统筹各级各类发展规划,推动国家战略规划、跨地区战略规划、区域性战略规划衔接有序、配合有效,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和新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8日 07 版)
相关新闻
- 2019-10-18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 2019-10-18【地评线】秦平:学出“新”得,以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
- 2019-10-18【地评线】开启全“新”盛会,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2019-10-18国史讲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