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准时交卷
原标题:2020,准时交卷
要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对于曾经有几亿贫困人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艰巨的“大考”。
对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习近平曾满怀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交卷”时间越来越近。在第6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一起来看脱贫攻坚之路。
“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对这张考卷的难度,习近平有切身体会。
住过破旧的窑洞,种过贫瘠的土地,吃过干瘪的饭菜……1969年初,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到延安农村插队,对贫困的切身体会激发了他强烈的扶贫情结。
在河北正定,时任县委书记的他,顶着压力如实向上级反映问题,为农民争取到粮食年征购量减免2800万斤。
在福建宁德,时任地委书记的他,推动挂钩扶贫的福安坂中畲族乡的公路建设,改变了当地“交通基本靠走”的面貌。
工作地点和职务不断改变,但习近平坚定的扶贫之心一以贯之。
2012年,中国还有9000多万贫困人口,他们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困难并未让习近平有丝毫动摇——
“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我就是要看真实的贫困状态”
“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每次扶贫考察,习近平总是这样要求,目的只有一个,“我就是要看真实的贫困状态”。
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习近平都问得详细。
掀开褥子看炕垒得好不好,问屋顶上铺没铺油毡、会不会漏雨,打开灶上的大锅盖,看里面做着什么好吃的……走进的每一个家庭,他都看得仔细。
盘腿上炕,和乡亲搀扶着走在雪地上,用瓢舀起缸里的水尝上一口,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一块吃……见到的每一个老乡,他都靠得很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40多次到贫困地区考察扶贫工作,他的足迹遍布我国各类贫困地区的角落。
“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贴合实际。”当年,为《摆脱贫困》写序的原福建省领导项南对习近平扶贫工作这样评价。这也是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始终如一的态度。
“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
如今,这张考卷,答得怎么样了?
这些年,习近平经常向干部“面授机宜”。
2013年他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要“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
2015年两会他在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
2019年他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2015年开始,300多万人轮流驻扎在贫困村,舍小家为大家,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到今年6月底,共有770多人牺牲在扶贫岗位上。
2012年末到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每年有1000多万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分钟有2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
实打实的硬核成绩,来之不易。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距2020年交卷,仅剩1年多时间。
习近平下了决战令,“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如期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习近平明确指出,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脱真贫、真脱贫,“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他提醒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20.6万人、驻村干部70万人,加上197.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习近平评价他们“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在冲刺阶段,习近平更不忘关怀,“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
贫困乡亲脱贫只是第一步,习近平叮嘱,“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
咬定目标不放松,立下愚公移山志。
2020年,准时交卷。
相关新闻
- 2019-10-17“领航强军新时代”重大网宣活动启动
- 2019-10-17微视频 | 习近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2019-10-17一把麦子一碗米,为何在总书记心里重千钧?
- 2019-10-17强军健体铸和平——新中国军事体育事业发展纪实